93年出生的蘇清吾,今年29歲。
用她的話來形容自己目前的狀態,就是: 「人在深山,有活接單,沒活蓋亭,營收慘澹。」
不過,蘇清吾對物質沒有什麼太大欲望,從杭州退回從小長大的山裡後,也沒了回到城市工作的念頭,更不願意再為別人打工。
她一頭紮進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與工藝中,想要將它們傳統的美與精妙,通過自己的鏡頭,傳播給更多人看。
一開始,周圍的人都不理解,覺得一個年紀輕輕的漂亮姑娘,大學畢業了不好好工作,整天在家呆著,也不找物件,實在太不靠譜了。
但在閒言碎語中,蘇清吾始終關上門,做自己喜歡的事兒,當她所堅持的一切有了迴響後,眼前的陰霾也逐漸被驅散了……
2019年,蘇清吾在自家的小院兒裡,做了一堵 「故宮紅牆」。
這面牆是她自己一磚磚壘起後,刮好膩子再刷色的作品之一,那會兒沒什麼經驗,牆根不直,牆面也不平整,好在那抹端莊的故宮紅,被還原了八九分。
穿著傳統衣裙站在這裡拍照,真的好似穿梭了千年時光。
除了拍照,平時拍攝視訊也都基本依託于這面紅牆,時間久了,她發現它在自家後院兒裡顯得有些孤單,就想著給它配個故宮亭子,要求也不高,只要不塌就行了。
「最初是在網上看到一張故宮亭子的照片,感覺構造應該挺簡單的,想著要不試試看,實在不會就學唄。」
于是2020年5月,蘇清吾開始著手在院子裡,再建一座木亭子。
作為中國古建築的精華所在,故宮主要使用的是最古老技藝——榫卯。
凸起為「榫」,凹陷為「卯」,兩處嵌合、完整拼接,不需要釘子和膠水,就能牢牢咬合在一起,形成穩定結構。
為了能最大程度還原故宮,她開始自學斗拱與榫卯。
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蘇清吾留到晚上不幹活的時候細細琢磨,所有的資料都是來源網路和書籍。
用她的話來講就是, 「沒有圖紙,都是瞎琢磨的。」
因為在圖片裡不能完全看清亭子的結構和銜接細節,9月份時她還特意北上去了趟故宮,仔細觀察那些古建築的支架、樑柱和交叉點。
傳統的色彩、典雅的紋飾、精美的結構,處處都讓她挪不開眼。
這趟故宮之行收穫滿滿,蘇清吾發現故宮亭子的榫卯結構其實很簡單,只要按照形狀和大小,耐心打磨出來,就能扣到一起。
結構雖不復雜,但工序卻極其繁瑣。
在翻飛的木屑之中,她將同樣的斗拱結構做了十幾個,每一個都要量好尺寸,完全按照形狀鋸好後,再挨個細細打磨。
力道輕了,鑿不開木頭;力道重了,會破壞形狀。
為了能更精准地掌握力道,她全程都沒戴手套,一錘一鋸地不知磨了多少個日夜,手傷透了,主體結構終于做好了。
當兩塊木頭哢噠一聲,嚴絲合縫地扣到一起時,祖先無窮的智慧與風骨,便浮現在眼前了。
除了榫卯結構外,接下來的封屋頂、用「地仗」作防腐防潮、給亭子彩繪等一系列工序,都不是什麼容易的事兒。
任何一個步驟做不好,都難以復刻故宮的靈魂。
但蘇清吾都咬牙堅持下來了, 150天、1萬塊成本,一個故宮亭,就這樣出現在了她六七十平米的院子裡。
看著曾經照片中的亭子如今被自己親手搭了出來,蘇清吾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成就感,它如同王謝堂前的燕子,讓深藏于書本上的古老技法,走入了尋常人家。
她把建造的過程發到B站上,一下子就爆火了:
「不愧雕樑畫柱,直接產業閉環!」
「真手藝人,絕了。」
「這是神仙吧。」
不僅網友們紛紛在彈幕裡膜拜大神,就連人民日報等官方大V都來給她點贊。
其實對蘇清吾來說,故宮亭子視訊的「出圈」,以及自己突如其來的曝光,多少有些不習慣。
長期悶頭做手工的她,早就習慣了簡單、安靜的生活。
這個出生在浙江溫州某個小鄉村的姑娘,從小在山水環繞間長大,父母都是當地最普通也最樸實的農民。
2012年,她考上了浙江萬里學院,因為不知道自己未來想做什麼,便胡亂選了個廣告專業,攝影、拍攝微電影等技能都是在學校裡參加活動時學的。
大學畢業後,她進入寧波一家服務于地產公司的協力廠商公司,加班是常態。
雖說不怕加班,但她始終無法適應擁擠嘈雜的大城市,也不想過那種一眼望穿的無趣生活。
于是在2016年底,只工作了半年的她毅然辭職,留下了志不在此四個字後,就轉身回了農村。
蘇清吾的父母一開始也不理解女兒的決定, 「28歲的人,還整天窩在山裡,不知道在做什麼?」
但他們卻足夠開明,並沒有阻止她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兒, 「雖然不理解,但是既然是女兒想做的,就讓她做吧。」
有了父母的支持,蘇清吾這才能毫無後顧之憂地研究傳統建築與文化技藝,讓自己的堅持有了迴響。
如今的蘇清吾靠著故宮亭徹底出名了,有人覺得她幸運,可事實上,作品的出圈並不是她一時的運氣。
從2018年開始從事短視訊製作以來,她一直堅持在網路上分享自己製作陶瓷、凳子、風箏等傳統手工物件的過程。
「我特別喜歡傳統的東西,我覺得它們既代表著文化自信,同時傳遞著一種傳統中華文化之美,這是也我想要分享給大家看的初衷。」
「其實我做亭子是想讓大家知道,傳統文化、傳統建築不是那麼高遠或者小眾。」
故宮亭的成功,讓她有了更堅定的信念與信心,去嘗試學習建造更多傳統建築。
于是她又造了座唐風亭,面積大概是故宮亭的兩倍大。
她買來網友們推薦的專業書籍,更全面地學習榫卯、斗拱、地仗和彩畫技術。
遇到晦澀難懂的專業名詞,就一個一個去百度,有時候一天都看不了幾頁書。
但比起學習技藝,唐風亭的斗拱結構要比故宮亭復雜很多倍,因為明清時期的斗拱有些無需承重,而唐宋建築的不僅要滿足承重功能,其中諸多30°、45°斜角,更是必須經過精密計算後,再按比例進行拼接。
有時候資料看懂了,實操卻不行,出現問題只能推翻重做。
可既然開始了,就不能輕易說放棄。蘇清吾每天早上六七點起床,白天造亭,晚上練字補金繕, 最終耗時200天、3萬塊錢,在今年年初搞定了這座唐風亭。
之前因為缺乏經驗,全靠自己瞎搗鼓而出現的彩繪開裂變色、榫卯對接不牢靠、屋面過小容易進雨等問題,這一次也全部得到了改善。
藍天白雲下,微風輕拂,這座亭子靜靜地佇立在院子中,恍然間將大唐盛世再次展現在世人眼前。
說起接下來的計畫,蘇清吾表示自己打算再造一個仿宋亭,至于大家關心的資金從哪裡來,她說雖然目前還沒有流量變現,但也不排斥與感興趣的產品進行商業合作。
她需要在現實與夢想之間,找到一條可以安身立業、且能夠持續走下去的路。
把榫卯、書法、金繕看做更為日常的事情,是蘇清吾當下的願望,她希望這些流傳千年,藏著普羅大眾生活智慧的技藝,可以永遠留存下來。
即使自己能做的事兒很少、能出的力很小,也依然會堅持下去。
幾個月前,蘇清吾住的村子裡,有一位百歲老人去世了,大家為老人辦完喜喪後,來到她家的故宮亭下做飯聊天。
當歷史與現代、鄉土與文明,一起交織在蘇清吾眼前時,她忽然回想起了建造故宮亭的某一天。
當時她正準備給亭子的蓋瓦,登桌子的時候不小心踩空摔了下來,手破了,渾身都疼,可抬起頭看到陽光灑在琉璃瓦與屋簷的脊獸上,折射出璀璨的光芒時,她卻忽然笑開了。
「再辛苦,都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