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76歲日本爺爺住400坪豪宅卻依舊「蝸居」,屯物上癮,7年都沒睡過床

76歲日本爺爺住400坪豪宅卻依舊「蝸居」,屯物上癮,7年都沒睡過床
2021/10/02
2021/10/02

安安,各位讀者朋友們大家好,今天來和大家說說日本的一位老爺爺吧!「倉庫式」的家!

01

一人住400坪,卻依舊蝸居?

2020年7月8日,《可以跟拍去你家嗎》節目組在茨城大洗的跳蚤市場,遇到了來「淘寶」的76歲的岡崎榮爺爺。因為爺爺本身就是這檔節目的粉絲,所有在被問及能否跟拍到家時,他毫不猶豫的就答應了。

不過緊接著,他就告訴節目組:「可我家裡堆著一堆亂七八糟的東西,跟障礙賽跑似的。」

這樣一形容,好像爺爺住在擁擠且逼仄的空間裡,過著蝸居生活。

但當節目組真正到了他的住處,卻發現這根本就是一棟豪宅。面積約400坪,長40間(約72米),一個人住,簡直大到誇張。

不過等你靠近房子,就知道爺爺為何這麼說了。房子周圍是堆積如山的答錄機,什麼型號都有,妥妥的擋住了房子的外觀。

但比起室內,這還真是冰山一角。爺爺帶著節目組繞到後面的小門,這裡是房子的入口。至于為什麼不從正面的玄關進入,他的解釋是: 那裡被堵死了,走不通。

但其實這裡的情況也沒好到哪裡去。一進門就是障礙物,鞋櫃擋了過道三分之一,需要側著身子才能進入。

進去後也不是我們以為的客廳區,而是廚房。當然,如果不是看到了洗手池和灶台,大概也沒人會猜到這裡是廚房,因為這個空間已經完全被各種雜物淹沒了。

除了灶臺上的淩亂以外,地面上也是各種大包小包的塑膠袋,甚至還有一整面牆的紙箱子,裡面裝的全是錄影帶(據說,這還只是一小部分)。

廚房被堆積成這般模樣,平時做飯是不太可能了,所以一般爺爺都是去超市買點半價熟食,回來熱一下再吃。

從這裡穿過去,跨過各種障礙物後,就是客廳了。而客廳的景象比廚房更可怕,幾乎沒有容身之處。但爺爺的休閒和休息卻全在這裡。

一台電視、三台答錄機,就是他的娛樂裝備,供他打發時間。平時沒事的時候,往這裡一呆,喝茶看劇聽廣播。

到了該睡覺的時候,淹沒在雜物裡的小椅子就變成了他臨時的床位。爺爺說, 他已經7年沒有在床上睡過覺了,蜷縮著或者隨意的往後一躺,對他而言,也能睡得舒服。

浴室也是慘不忍睹,本來有一個可以泡澡的大浴缸,如今也被各種東西填滿。平時要洗澡的話,只能去市里的澡堂。

通往二樓的樓梯也只能側著身子才能通行。

整個二樓的景象跟一樓差不多,滿滿當當,毫無留白可言。

這棟房子,室內有5個房間,就像是5LDK一樣,但每個房間都堆積如山。你很難想象,這個家裡,真的只有一個人在生活。

02

愛囤物,跟童年經歷有關?

為什麼岡崎榮爺爺的日子,會過得這般擁擠?更深層次的原因,還得從他小時候說起。岡崎榮爺爺是農戶的長子,記憶中父親和母親經常在吵架,日子也一直都過得緊巴巴。

大概是在中學的時候,他看上了一個手搖的留聲機,大概4500日元,可壓根不敢跟家裡開口,就算說了,家裡也負擔不起。所以他始終沒有提,這個願望也就一直積壓在心裡。

小時候的求而不得,一直影響著他後來的人生。

雖然是農民出生,但爺爺特別不喜歡農活,就想幹和電器有關的,所以高中畢業後就去了核電研究所,之後在醫院或者超市做電力檢修。

直到開始掙錢後,這種花錢自由的感覺,讓他不自覺的開始彌補自己的童年。

年少時做的夢,是生活在喜歡的東西裡。那些曾經愛而不得的東西,如今都能靠自己的能力把他們搬回家。

因為喜歡音樂也愛研究器材,所以從30歲左右就開始買各種不同型號的答錄機,久而久之,就堆積的到處都是。還有全屋最龐大的錄影帶,都是他買的空白磁帶自己回來錄的,本打算有時間了就看,但因為數量太多了,也就閒置了下來。

甚至連報紙,也是根本看不過來,但還是不停的訂購。

包括爺爺經常去逛跳蚤市場,也是因為他喜歡收藏人偶裝飾。有一次買得最多的時候,是兩手拎著往麵包車裡運了5趟。如今家裡已經囤了超過100個。

爺爺說其實每次逛的時候都沒有計劃要買什麼,但只要看見喜歡的,就跟小孩子看見玩具一樣,按捺不住的興奮。

雖然購物欲無法克制,但在爺爺這,斷舍離更是不可能的。

一方面對他來說,一屋子的「雜物」都是自己的收藏,所以哪怕壓縮生活空間,也要給興趣愛好騰地方。另一方面,小時候感受過窮滋味,更不敢鋪張浪費。所以除了收藏自己喜歡的物件,很多小東西也捨不得丟。

像塑封便當的紅色膠條,還有一次性塑膠盒,都被他保留了下來。膠條可以反復利用,而塑膠盒可以用來盛放餃子醋。

還有他的冰箱,雖然看似滿滿當當,但其實裡面好多食物都過期了,可爺爺卻覺得只要看著沒事,也就還能吃。「小時候家裡管的很嚴,吃的東西一律不准剩的。」

正因為如此,即便一個人住著400坪的大房子,也依舊塞得滿滿當當, 這裡既裝著他的愛好,也藏著自我彌補的痕跡。

如今的岡崎榮爺爺已經習慣了一個人與物品為伴的生活。儘管30多歲的時候,也曾經嘗試過相親,不過基本都不合適,後來也就乾脆放棄了。

很多時候,他都覺得,就這麼隨心所欲的過完一生也不錯。雖然孤身一人,但也不覺得寂寞,屋子是滿的,心也就滿了。

03

做不到斷舍離,怎麼辦?

老實說,一開始看到岡崎榮爺爺的家,少女確實深感不適,這種擠和亂的程度,真的會讓人有一種窒息感,但看完他的故事,又能理解他為什麼會喜歡住在「倉庫」裡。

果然應了那句話: 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從這個角度看,其實也很能理解那些做不了斷舍離的人了。

像父母那輩,挨過餓吃過苦,你讓他把家裡的東西都丟掉,根本就是讓他無比擰巴的和過去的生活習慣告別。

還有跟岡崎榮爺爺這樣,因為童年不可得,或者老了以後孤身一人,需要從自己喜歡的物品中尋求安慰,這時候你非要讓他學會斷舍離,就相當于打破了他的安全區。

所以儘管斷舍離總在被提倡,但對于一部分人來說,並不適合。 「用完就扔、扔完再買」的生活方式,並非所有人都能接受。

那麼各位讀者朋友們,你們會不會有很多東西都捨不得扔呢?而我想,爺爺的內心其實是,害怕失去。

擔心不夠,害怕失去

「對未來的事情感到不安。」

這是想要改變夫妻關係的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想改變,但又對改變感到不安。我認為,負面情緒中,最根本的部分應該就是「不安」了。

不安,既會催生執念,又是煩惱的根源。還會生出嫉妒和留戀,讓自己陷入自我厭惡。不會感到不安的人,原本就是不存在的。但我們總是很難發覺,自己究竟是對什麼感到不安。

雖說每個人的不安各有不同,然而,只要我們稍微明確一下不安的本質,還是會找出一些應對方法的。

首先,我們將不安分為兩大類:

擔心不夠,是任何人都會懷有的不安。為現有的金錢不足以支撐將來的生活而不安,為自己的能力不足而煩惱。

我曾見過,一位獨自生活的老婦人,家裡足足囤積了 200 卷衛生紙,讓我大吃一驚。不知是不是受到了第一次石油危機時完全買不到衛生紙的經歷的影響。

在狹窄的房間中,被小山一般的衛生紙包圍著,度過每天的生活。如果你認為只要這樣她就不會再擔心衛生紙不夠,那就大錯特錯了。相反,她還是會先入為主地覺得不安——會不會還是不夠呢?于是,在每次促銷的時候都會再買。

也就是說,因為不安而購入,因為不安而囤積的物品,往往會成為加劇不安、引發不安的象徵,一直壓迫著我們。應該有一個合適的儲存量,它是和消費量相平衡的。當我們毅然決然地把物品縮減到合適的量時,就會發現,自己靠這些物品就足以生活得很好了。

我們要過這樣的生活:在必要的時候,以必要的量,添置必要的物品。這也能促使我們找回對自己的信賴,相信自己可以在必要的時候得到必要的物品。

「害怕失去」則與「擔心不夠」正相反。然而,它們之間是「陰」與「陽」的關係,實際上我認為,它們是表裡一體的。當我們得到一件物品後,接下來,對失去的恐懼便會抬頭。實際上,擔心不夠也好,害怕失去也罷,都是執念。

這些執念,往往是在時間軸從「現在」偏離到了「將來」的時候,才會萌生。

未來如何,我們不得而知。

足夠也好,不夠也罷,人都不得不和不安與害怕一起生活。既然如此,養成這樣的習慣不就可以了——不把焦點放在「過量」或者「不足」上面。

因此,我們要徹底地把焦點放在現在就在眼前的物、事、人上面。這也是一種「斷舍離」訓練。

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

舍=捨棄家裡的廢物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于遊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

那我們要如何做到斷舍離呢?

首先從扔東西開始。扔掉所有「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的物品,全部替換成「需要」、「合適」、「舒服」的物品。想象每拿走一件東西,潛意識的堵塞物也就清走了一個。

扔東西聽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就會發現有各式各樣的理由想留這個,想留那個。

為什麼無法丟棄呢?其實對應的是三種丟不掉東西的人。

第一種就是逃避現實的人。這類人很忙,或者故意讓自己變得很忙,總是找各種藉口逃避問題,也不喜歡呆在家裡,所以他們沒有時間也不想收拾屋子。

第二種是執著過去型的人。他們對過去幸福時光極其留念,深陷其中,不願意從中走起來。

第三種是擔憂未來型。對不可預知的未來惴惴不安,所以總喜歡過分地囤積東西來獲得安全感。

所以,通過對物品的整理,我們會知道自己的心裡在想些什麼。我們所使用的物品,能夠反映出自我形象。物品只是我們內心的一個投射而已。整理物品是表面,整理自己才是重點。

我們扔不掉,其實是因為我們不想扔,不管是因為它價格高,有紀念意義或者其它原因等。我們在潛意識覺得「多就是好」,「有總比沒有好」,「留著說不定以後能夠用上」。這都是我們內心的一些執念。

我們可以從關係軸和時間軸看物品。什麼意思呢?就是只選擇對當下的自己合適且必需,也確實在用的東西,才留在自己的空間裡。物品也有時間屬性,過去已經過去,未來還沒有到來,所以要「用在當下」。

我們確定留下的物品之後,不是說以後就完全不管了,也要即時更新,與「己」俱進。在不斷更新的過程中,也是不斷瞭解自己的過程,我們會越來越清楚,我們的偏好,我們想要什麼。

還有一個方法,我們普遍在選擇物品時,會本末倒置。將物品的價格或價值放在「本」,這就是拿物品當了主角,比如「筷子可以用」,「茶壺可以用」,我們把焦點都放在了物品上。但物品是因為「我用」才有價值。所以我們可以轉換一個思路,「筷子可以用,那我要不要用?」將主語變成「我」,而不是「物品」。

除了「扔」之外,我們也可以選擇捐、贈或其它處理物品的方式。

當我們把所有「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的物品處理之後,第二步就是來收納整理現有的物品。書裡給出了很多小方法。我們可以先根據目的來選擇一個場所,算是一個突破口。

比如我是個吃貨,覺得吃飯這件事情很重要,那麼我就先從廚房開始整理。書裡提到了一個「三分法」,先將廚房物品大致分為三類,比如食材、餐具、烹調器具,然後每一類下再細分成三類,依此類推,非常管用,不費腦,減少了行動的阻力。

還有自立、自由、自在法則。也就是讓物品能立起來,物品的擺放方式要自由,要自在地放。

還有七、五、一的總量限制原則。七就是指,只放滿七成,不要放的密密麻麻,留出三成空間。這就像為了能讓車輛順暢地出入,必須要留出行車通道才行一樣。五,就是說永遠都只用最好的五件東西。

我們所在用的東西其實有意無意地在作用我們的潛意識,所以儘量用好一點的。一,就是在保證房間總體數量平衡的狀態下,每多買一件物品,就扔掉家裡的一件物品。我是一個很喜歡逛淘寶的人,自從採用這個原則之後,買東西的次數明顯減少,省了不少錢。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