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輩子奮鬥的目標,無非就是希望有一個能夠讓自己在外闖蕩遍體鱗傷的時候能夠遮風擋雨的屋子,或者正確來說是屋子裡,名為「家」這一種東西。
這對于來自義大利,毛裡齊奧和保拉這對夫婦來說也是一樣,不過對比于在都市窮其一生追求這個家,他們選擇回到落後的鄉村,買下一處破爛的房屋,落葉生根。
義大利中世紀,有一個小小的,叫「Ghesc」的小村莊,因為人口不多,加上地處原野,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往外跑,最後在19世紀變成一個被遺棄的地方。
裡面只留下的,是一座座破爛的石屋,還有圍繞其中的雜草,樹木,河流。毛裡齊奧和保拉在2015年的時候發現此處,萌生了希望重建這裡的念頭。
兩人對石頭建築情有獨鍾,對其中蘊含的歷史故事也沉迷其中。最後兩人決定,從當地買下其中的一個石頭建築,並將其修復,成為自己的家。
作為房屋,要為家人遮風擋雨,因此第一個修復的地方是屋頂。而且夫妻兩人不是使用什麼現代材料,而是原始的木頭,石頭。
即使過了上百年,因各種原因倒塌而散落周圍的石頭並沒有被腐蝕,因此重新收集後可以用來修復房屋。
這也是毛裡齊奧和保拉希望做的,因為他們喜歡這種帶有原始風格的建築。木頭,石頭是以前主要的建築材料,這樣的建築讓他們更能感受到那種時代的味道。
同時他們希望以最小的成本重新修繕這一間石材建築。雖然條件尚算可以,能夠將這一切修復得盡善盡美,但簡單簡約,才是兩人遠離都市後想要的生活。
(房屋內部原本的一角)
所以即使是內裡的修繕,也是盡可能使用木頭和周圍建築留下來的石頭。
從外部來看,只有往外延伸的一個用金屬搭建的小陽臺可以看出有現代化建築的痕跡。
室內也是盡可能保留簡約的風格。除了一些生活上需要用到的設施和道具等,實在沒有什麼稱得上昂貴的東西。至于水和電,則是連接最近的河流和最鄰近的村莊。
牆壁只是簡單的粉刷,客廳的頂部覆蓋著木頭,其中一部分是保留著上百年歷史的木材。空間本就不大,或者說本就不需要那麼大,越是簡單,越給人一種舒適的感覺。
通過簡短的樓梯走上二樓,同樣不會有令人驚豔的地方,但和煦的陽光從窗戶處照射進來,夾雜其中的,是小鳥的聲音,還有輕輕吹拂,帶點泥土味的微風。
這整個過程裡只花費了2.5萬歐元還有總計1000個小時的時間,對比于在都市里動輒幾十萬歐元的房屋,這個數目簡直可以忽略不計。
而且,毛裡齊奧和保拉享受著修繕的過程,看著自己的家一點點地從最初被遺棄,失落的石頭建築變成一間能夠居住,小有情調的房屋,甚是欣慰。
身處其中,仍然讓人仿佛活在百年前。因為不只是房屋的歷史已經有上百年,房屋周圍的環境仍然保留著百年來未被人煙淹沒的氣息。
買下的房屋周圍還有很多間破爛不堪的石頭建築,這些如果重新修復,能夠容納更多的家庭。
穿過幾條長長的,被樹林環繞的小道,四方八面都有一些零散的建築,顯示著當時村民之間的生活,息息相關。
除了這些,還有磨坊,烤爐等公共建築,全部都是用木頭和石材建造而成,同樣的在歲月的流逝裡被遺忘,一點點披上青綠色的苔蘚。
(百年前人們用來烹製比薩餅的石烤爐)
不過這裡卻因為毛裡齊奧和保拉的出現而發生改變。他們將廢舊石屋修復成適合人生活的房屋之後,吸引了當地一位建築雜誌編輯的注意。
在取得夫妻兩人同意後,她將房屋修復過程還有周圍的美麗景色記錄下來,讓人們重新瞭解這片沉寂的土地。
沒過多久,當地一個名為卡諾瓦,致力于保存和修復古老石頭工藝建築的協會在夫妻兩人的同意下,將這個小村莊列為「鄉村實驗」項目。
協會安排眾多的建築系學生來到這裡,著手將周圍的石頭建築逐一修復,讓學生能夠學習石頭建築藝術的同時,使這些荒廢的房屋能夠重新使用。
一下子這小小的鬼城熱鬧起來,學生們忙碌的身影出現在多個角落。
他們在老師的指導下,使用木頭還有從附近收集回來的石頭以毛裡齊奧和保拉的房子為中心往外開始修復。
在這個過程裡,學生們不但得到了建築的知識,這座小村莊的歷史,也輕輕地走進了學生們的心裡。
噢,對了,不遠處還有一個半圓形的露天劇場。學生們將這裡稍作清理,添加了更加穩固的石頭充當座椅,打算重現這裡昔日的繁華。
到了夜裡,夫妻倆和老師學生們一同在歌劇場裡舉辦小型音樂會,讓歌聲和歡笑聲響徹天際。
當第一期的修復計畫結束後,學生們回到校園開始課程,但毛裡齊奧和保拉,仍然留在這裡。因為這裡已經是他們的家,而他們,成為了這座鬼城唯一的兩個居民。
這些年,毛裡齊奧和保拉迎來了第一個孩子,埃米爾,成為這片土地的第三個居民。
埃米爾在這裡成長,在這裡玩耍,雖然沒有手機,電腦電視這些東西,但她也同樣得到了都市的孩子所沒有的快樂。
「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這裡成長,你看那景色,這是都市里沒有的美麗和寧靜」。
或許這樣的地方對于很多人來說真的不值一提,沒有便利的交通,完善的配套設施,有的,就是簡簡單單的一間房屋,一個家。
但這,對于毛裡齊奧和保拉來說,才是真正想要的,也是真正能夠稱得上是「生活」的一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