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城市,問寶媽:想不想再要個孩子。多數寶媽會相當猶豫,直言自己怕養不起,現在的教育成本太高了,養一個就已經很吃力了,養兩個怕生活品質下降的太嚴重,對大寶也不負責任。以至於我一直以為,大家對生孩子都抱有這樣的想法,今天這個故事測底打破了我的想法。
"春天,樹葉開始閃出黃青,花苞輕輕地在風中擺動,似乎還帶著一種冬天的昏黃。可是只要經過一場春雨的洗淋,那種顏色和神態是難以想像的。"面對作者的來訪,13歲女孩王曉專心挑了一段學過的課文《雨的四季》表達自己的心情。她在父親的命令下,已經失學3周的時間,說到迷茫的未來,王曉不停落淚。
河南省洛陽市伊濱區諸葛鎮楊溝村,王曉正在整理書包,她說失學的這些天過得度日如年,無比的掙扎。「課都落下好幾周了,如果有機會回到學校,不知道能不能跟上了。」看管弟弟和妹妹的間隙,王曉會抽出時間來複習之前學過的功課,她假設和憧憬著重返課堂。
在家中一臉無奈的王曉,她眼前沒有未來。
王曉是家中的老大,一共姊妹五個,最小的妹妹剛剛學會走路。兩個弟弟都是啞巴,由於缺鈣,直到現在路還走不穩,尤其是小一點的弟弟,更是經常摔跤,要時刻有人看護。這次父親王俊鐸就是讓她退學,幫著照看弟弟。
「家中的情況我也無比的清楚,父親和母親身體都不好,多年前父親還能打工掙點錢,但現在他經常犯病,也就不出去打工了。」王曉說,母親幾年前身體還是不錯,現在經常被父親毆打,也變的膽小怕事,在家中不敢吭聲,一度變的抑鬱。
「我們家兄弟姐妹多,總共7口人,只有我和兩個妹妹還算正常,兩個弟弟都有缺陷,現在老三過了入學的年齡,也沒走進校門。」之前每天放學,王曉都會幫著父母去地裡幹活,燒飯,洗衣服,盡最大努力的幫助這個家。
王曉說,她知道生在這樣的家庭,沒有知識,更沒有好的未來,也別談幫助父母了。拍攝過程中,王曉從破爛的抽屜中找出包好的20多張獎狀展示給我們看。王曉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每年都拿獎狀,這都是對她刻苦學習的一種肯定。今年9月份升入初中一年級後,要住校需生活費開支,每名學生一年1400多元的費用,學校針對她家的條件進行了部分減免,但對於沒有勞動能力的這個家來說,這筆支出還是讓父母很為難。
父女倆因為上學的事經常爭吵,對父親的安排,王曉沒有一點辦法。趁著剝花生的機會,王曉再次和父親就繼續學業求情,但王俊鐸拒絕的無比的堅決,要求她死了這份心,好好的在家裡帶弟弟,別再想回學校的事。
13歲的王曉還是沒有忍住,眼淚滴答滴答的落下,表情木然。她知道,沒有父親的點頭,這個學習的夢破碎了。
王俊鐸對家庭過成了這個樣子,不停哀歎:這有啥門,沒一點辦法。
全家4畝多地,年收入不到幾千元,只夠溫飽,再負擔王曉的學習和生活費雜支確實不堪重負。王俊鐸打算,等過完年,也不讓她帶兄妹了,準備送她出去打工,興許能改善下家庭的生活。
這間蓋到一半的房子,成了王曉絕望之下的避風港。
她更多的時間是在父親的呵斥下,看管弟弟和妹妹,扶著已經4歲多,因缺鈣不會行走的弟弟練習走路。
「家裡經濟狀況太差,弟弟缺鈣,有時候買鈣片的錢都湊不來,這些鈣片還是醫院給送來的。」每天,王曉要按時的監督弟弟吃鈣片,望著快吃完的空瓶,王曉有了一種無力的感覺。
王曉的媽媽說,孩子這幾天經常自己關在屋子裡從壞掉的門縫裡呆呆的望著外邊。王曉說:在這樣的家庭,作為老大我應該承受更多,但現在這個年齡如果不去上學學知識,我又能做什麼,才能幫助這個家?
編後語:
現在社會的人才競爭門檻越來越高,養育一個孩子不是 吃飽穿暖就好、 天然散養就行了。教育上, 需要持續的經濟投入,精神上需要自始至終的陪伴和親密的撫養,靠多生孩子刮出一張人生彩票的想法,還是趁早了結了吧。
當然,選擇生育與否,終歸是一個人的基本權利,相比養育孩子,生孩子似乎簡單很多,只是生多少,還是要根據自己的條件掂量著來,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是對孩子最大的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