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大家好,我是田園牧哥,一個與陶淵明一樣嚮往田園生活的資深編輯,常年走在田間地頭,大山深處,聚焦發生在身邊的孝老敬老、致富典型、村情鄉貌等人文故事。帶你遠離城市的喧囂,躲避塵世的浮華,漫步在這裡,安享靜謐田園風光,讓心回歸自然。
文/田園牧哥
今天要講述的是中國遼寧省本溪縣草河掌鎮一個叫小湯溝的小村子,這個村子的居民以前都是上山伐木的的伐木工人,後來為了孩子們的上學,陸續都搬出了大山,幾十年來這裡成了「無人區」。一對7旬夫妻出山幾十年後故土難離,重新回到大山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沒有電自己裝太陽能,吃菜自己種,養些雞鴨鵝解決肉蛋問題,悠閒地守著這片方圓幾十裡只有2個人的故土,守著這份鄉愁做著自己甜蜜的事業,一起看看他們在這裡生活得怎麼樣。
這裡群山環繞,滿目蒼翠。長時間無人通行的山路早已荒廢,大山裡的路基本上都是沿著小溪邊修建,沿著長滿草的的石子路,一會路在小溪這邊一會路又在小溪那邊,沿著路也要涉水才能通過,在山谷中艱難地行進了近3個小時,每個人都穿著一雙濕鞋子,終於看到了老夫妻倆居住的房子,房前的一片土豆正開著白色的小花。
在這裡我們見到了門前坐著的7旬老夫妻坐在屋前做著收蜂的工具,據蔣大娘說,自己叫蔣淑榮,老伴叫王玉建,今年72歲了,這是他們家以前的老宅子,上世紀80年代,這個小山村也曾住著十幾戶人家,村民也大多是附近林場的伐木工人,當時為了工作生活方便,大家紛紛在這裡建起了房子居住,也就有了小湯溝這個村子。後來國家封山育林,村民們陸續搬出了大山,如今這裡已經沒有了電力,生活用電就靠這塊太陽能板。
大娘說如今的小湯河村就住著他們老兩口在這裡生活,以前的村民都是伐木工人,不讓伐木以後生活在這裡沒了收入,加之這裡交通不便,子女們也逐漸長大,上學就醫十分不便,男孩子娶媳婦更成了大問題為了更好的生活,十多戶人家陸續的搬出了這個小山村,無人居住的住宅最終抵不過歲月的洗禮成了殘垣斷壁,很多已經倒塌被植物覆蓋,小湯溝村因為如今方圓幾十裡都無人居住,也被大家戲稱為「無人區"。
自己和老伴當年也因為同樣的問題也隨著大家一起搬出了這裡,孩子們在上外也都娶妻生子,如今孫子孫女也都長大成人了,他們也完成了照顧孫子孫女的任務,老兩口之所以再次回到這裡,一個是年紀大了感覺故土難離,再就是前幾年兒子在這裡放養了十多箱土蜜蜂,為了幫助孩子照顧這些蜜蜂,時隔幾十年後他們重新回到了這裡生活。
由於地處偏遠,採購生活用品十分不便,老兩口在這裡自給自足,自己種菜,養了些雞鴨鵝保證肉蛋的供應問題,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活的充實而愜意,幫孩子照顧蜂巢也就成了在這裡長期生活下去最好的理由。
孩子每週都會騎摩托過來看望他們,順便帶些生活用品,大山裡沒有信號,手機在這裡也毫無用處,平時老兩口在這裡就是過著與世隔絕的隱居生活,這裡寧靜,空氣也好,年齡大了也不喜歡看電視,早睡早起,這樣的悠閒生活很適合他們在這裡養老。
說是在這裡照顧蜂巢,其實也沒啥需要照顧的,這些土蜜蜂管理粗放,平時也不用刻意照顧,大山裡一年四季都有花開,它們也很勤勞不會偷懶。只是在春天分蜂的時候注意不要讓分窩的蜜蜂跑掉,重新建個蜂巢,把它們收起來引到新的蜂巢裡就行了。
這些土蜜蜂產蜜量少,只有每年到了農曆的十月底,打開蜂巢采一次蜜,一年的工作也就基本上結束了,受天氣影響每年的產蜜量都不一樣,遇到好年景,一窩蜂能取20斤左右蜂蜜,年景不好的話也就十幾斤,如今土蜂蜜售價在每斤200元左右,每年采蜜的時候會有人專門來收,每年能收入幾萬元錢也算是對我們老夫妻倆最甜蜜的回報吧!
再次走進這個老屋子裡,熏得烏黑的木板,貼著報紙的牆面,鮮紅的對聯邊上一件件掛著的生活用品,要不是那台電視機,恍惚中讓我們感覺到又重新回到了80年代。老夫妻倆在這裡悠閒的生活,從事著自己最「甜蜜的事業」,大家覺得他們的生活方式怎麼樣?你們羡慕嗎?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你也喜歡牧哥,就動動小手關注牧哥的【遠離城市喧囂,安享靜謐時光】粉專,這裡沒有城市的喧囂,沒有世俗紛擾,漫步在這裡,安享靜謐田園風光,讓心回歸自然。快來投入牧哥的懷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