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人的世界,到底有多快樂呢?
關于這個問題,TLC的紀錄片《億萬富翁的有錢人》里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可能比超級窮人快樂吧。
如果說,窮人的快樂需要靠幻想滿足,那麼有錢人的快樂,則是成為幻想。
當普通人還在為車貸房貸發愁的時候,他們的衣食住行,已經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
在他們的世界里,超跑、私人飛機、游艇,不是什麼了不得的東西,充其量只能算是玩具。
房子呢,與其說是「家」,不如說是會增值的資產。
就像這棟坐落于法國蔚藍海岸絕佳位置的超級豪宅,居住面積有3千平方公尺,盡管售價高達1.35億(40億新臺幣),卻依舊是富翁們的心頭好。
當然,即便買下這樣一棟超級豪宅,他們也不怎麼住。因為他們擁有多國國籍和世界各地的房產,不會定居在任何地方。一般來說,一棟房子,富豪們住的時間不會超過3、4個星期。
換句話說, 他們的房子,大多有種「暫時感」。
比如在一棟鄉間別墅里,管家每天早上會確認花是新鮮的,花瓶里的水是干凈的,機修工和司機也會隨時待命。
但他們的主人從不在那里過夜。
還有這棟占地面積更大的豪宅,配有馬場,隨時都有全套管家人員。
但富豪只住了12天。
可即便如此,他們還是會花大價錢來改造這些房子。
地產大亨David,在倫敦市中心的房子旁建了個泳池, 跳臺足足有3米高,這一跳相當于從兩層樓跳下去。
更夸張的是,泳池的深度可以升降,除了跳水,也能滿足孩子們打水球的需求。
還有很多優質房屋,因為太過古老而受到保護,就算一擲千金也無法加高樓層。 于是他們就往下挖,打造一個豐富的地下空間。設施一應俱全,泳池、水療室、桑拿室、電影院......豪華程度堪比頂級俱樂部。
有個富豪的孩子想養鯊魚,設計師便考慮在地下室增加一個巨型魚缸。
還有的豪宅計劃建兩座游泳池,僅僅是因為家里有兩個孩子。
不關心價格、不追求實用性、不在乎品味,超級富豪們對于房子的思路只有一個: 空間大、地理位置優越、裝修顯貴。
只要看上去花了很多錢,就等于住得很舒服。
毋庸置疑,這令人相當羨慕。畢竟無需做什麼選擇難題,輕而易舉就能擁有普通人沒有的快樂。
但,只有快樂嗎?
其實并不是。甚至超級富豪們的煩惱,比買游艇、買豪宅帶來的快樂還要多得多。
比如日漸膨脹的攀比心理。
買豪宅的富豪們,最擔心的不是手里的錢夠不夠,而是「我的房子是最大的嗎?」
前面說到,他們買房子看中的是增值空間,其實除此之外,不動產還是面子的象征。買下更華麗更高級的房子,往往意味著高人一等,能給朋友留下深刻的印象。
就比如他們買了房子后,耗費精力向下挖的地下室,還有每個房間必配的電視、家庭影院,你以為他們真的會用到嗎?不過是抱著 「別人有,我就要比別人有得更多」的心態罷了。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三十而已》的名場面,顧佳參加富太太聚會,第一次直接在合影中被裁掉了,而后為了擠進太太圈,她托關系買了一只愛馬仕。
于她而言,這不是一只包,而是進入上一圈層的敲門磚。
是的,富豪圈也是分階層的。
大和更大的房子,之間隔著的是一道摸不著卻感受得到的鴻溝。如果他們沒辦法努力做到「更好」,那就要做好被這個圈層看不起或者擠掉的心理準備。
而對超級富豪來說,最怕的就是被人嘲笑。
比攀比更深一層的煩惱,是孤獨。
你能想象嗎?他們會花數十萬英鎊,雇人陪他們聊天、吃飯,到處游玩。在超級富豪的世界里, 看似要什麼有什麼,卻唯獨沒有生活和信任。
他們本身就很矛盾,一方面習慣用財富把自己和窮人以及周圍世界隔開,另一方面又追求精神上的志趣相投,但可悲的是,他們又難以對他人產生信任。
在他們看來,身邊出現的每個人,都會利用他們想方設法的搞錢。
所以,他們寧愿將所有的關系都歸結于金錢關系。
除此之外, 富豪們還隨時都會陷進深深的不安里。
這也很好理解。當你有很多錢的時候,就很難分辨,那些沖著你來的人,會不會威脅到你的安全、隱私,甚至是感情。
倫敦上流社會里就流傳著這麼一個段子:能夠迅速成為百萬富翁的人,都是和有錢人結婚的姑娘,對于和超級富豪結婚的女人來說,她們可以在結婚5年內,帶著至少5千萬英鎊(18億新臺幣)離開。
所以即便超級富豪也會被各種異性迷住,但在關鍵時候一定會保持理智—— 簽婚前協議。盡可能地避免自己的婚姻,成為別人快速致富的跳板。
當然,婚前協議能不能起到絕對的作用,這都是后話了。但這種要靠一紙合約來確認的感情,多少有些悲哀的味道。
這麼看來,小編突然有些理解馬云說的那句: 自己最快樂的時光是十幾年前,月領90元的日子。
在普通人看來,這多少有些凡爾賽,但對富豪們來說,也許是真心話。
張朝陽在接受《楊瀾訪談錄》時就說:
「錢多不是幸福的保證,錢多少跟幸福沒關系。我這麼有錢,卻這麼痛苦。越有錢、越成功,如果沒有管理好自己,往往更容易讓你陷入精神的痛苦。」
曾經有記者花了一周的時間,對中國八年內死亡的72位億萬富翁的案例進行梳理,發現了殺害他們的幾大兇手。
他們中有17名就死于抑郁,因為承受不了巨大的壓力而自盡,平均年紀在50歲左右。
還有一個很典型的案例,就是上個世紀的紐約富家女芭芭拉,她不僅錢多,還長得漂亮,在她21歲時,就已經擁有15億美金的財富。
然而她的一生卻相當悲劇。
年幼時精英父親頻繁出軌,芭芭拉親眼目睹母親自盡。巨大的情感陰影讓她成年后的婚姻也非常不幸福,結了很多次婚,經歷了被騙錢、家暴......極度的不安,讓她的每一段婚姻都草草收場,甚至還染上了[毒·品],得了神經性厭食癥,還喪失了生育能力。
最后,她靠著揮霍錢財渾渾度日。 66歲去世時,她的個人賬戶上,只剩下3000美元。
可憐的有錢人。這多少讓我等普通人心里得到了一絲安慰,至少讓我們愿意相信: 有錢不是幸福的唯一要素。
說到底,幸福還是跟自己的欲望有關。
有一期《圓桌派》,竇文濤問嘉賓,什麼時候你們覺得自己特別缺錢,能坐在那兒的嘉賓,都是普通人眼里的富人,然而大家都立刻說出了自己特別缺錢的時候。
所以說,欲望這種東西,不會隨著你擁有的越多就消失,反而會從得到的那一刻開始,瘋狂滋生出更多的欲望——
富人永遠覺得房子不夠大,地段不夠好,普通人也一樣。掏空了6個錢包,好不容易買了個老破小,卻又開始惦記大平層。
財富所鋪陳的舒適與精致永無止境。這種永無止境,讓人上進,亦讓人焦慮。
說到這兒,突然想到楊絳在《我們仨》中描述的一段生活場景:
我們兩人每天在起居室靜靜地各據一書桌,靜靜地讀書工作。我們工作之余,就在附近各處「探險」,或在院子里來回散步。阿瑗回家,我們大家掏出一把又一把的「石子」把玩欣賞。
楊絳筆下描繪的,是北京西城區南沙溝小區,她在此處居住四十多年,房子一直沒有裝修過。
未必舒適、也不精致,但你很難說這種生活不快樂、不富足。
所以說,小編很認同馬家輝在圓桌派說的那個觀點: 所謂有錢,其實就是你的欲望永遠比財富少一塊錢,否則你永遠不可能有錢。
對普通人來說,要想體會到「揮金如土」的快樂,的確很難,但如果能做到 「保持欲望又克制欲望,心懷憧憬但珍惜當下」的狀態,生活可能會好過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