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他36歲年入百萬,卻選擇剃度出家,0收入,住破房,把衣柜當棺材

他36歲年入百萬,卻選擇剃度出家,0收入,住破房,把衣柜當棺材
2023/02/03
2023/02/03

談起出家之人,人們常常會覺得他們已看破紅塵,或是在逃避現實,為不好的境遇尋求避風港。

有的人或許是,但有的人恰恰相反,選擇出家,是為了直面現實。

因為「直面自己的內心,就不用逃了。」

遁入空門

Thechoice oflife

越來越多的人想「出家」了。

這不,不久前有個寺院發布了一則招聘啟事,公開招聘文史資料整理專員、廚師、園林綠化維護員,其中文史資料整理專員這個崗位是朝九晚五,周末雙休,月薪一萬(44098新台幣)。

圖源:網絡

消息一出,寺廟在短短時間內就收到了幾百份簡歷,不少網友直呼,沖這待遇就「想出家」。

工作待遇優渥,工作環境與世無爭,年輕人一時有沖動的想法可以理解。

但那些不再需要為生活、工作問題而煩惱,已經事業有成的人又為何想要出家呢?

都說每個「看破紅塵」的人,都有一個自己的故事。今天這個故事來自香港的一位法師。

之所以只叫他法師,是因為他覺得佛道追求無我,不想突出自己的角色。

他24歲就獲得MBA學位,也曾年入百萬,卻在46歲時削發為僧,自此過著念經耕田的農禪生活。

往事或悲或喜,都成過眼云煙。他選擇的也不過是另一種生活方式。

法師修行的地方在香港大嶼山昂坪,自清朝起,就有很多僧侶聚集在此清修。

1906年寶蓮禪寺建成,不少人剃頭出家后,順道也來到這里落腳,慢慢地就形成了一個「出家人村」,也成為了很多僧人心目中的圣地。

盡管如今僧人的數量比不上從前,但仍有不少人來這里過著念經耕種的農禪生活。

法師住在一間金字頂屋的精舍中,通常里面的空間會像板間房一樣隔成三個部分,中間是佛堂,左右兩邊是生活空間。

清修的生活很艱苦,物資也很薄弱。所謂生活空間,其實是只有一張床和一個柜子的小房間。

對于僧人來說,他們整個老病死都發生在這里。

人一旦去世,床會留給下一個人住,衣柜就鋸掉柜腳,清掉里面的東西用作棺木,然后運到火化場火化。

他們生的時候過得極簡,死時就更加了簡化了。

精舍外,有可以供僧人們耕種的地方。他們雖然各自清修,但也會在生活上有一些聯絡,比如法師精舍外的這塊地,就給了鄰近的越南僧人過來耕種。

法師說,一個僧人個人擁有的財產就只有幾件衣服及一個缽。他們沒有收入,衣食住行全靠信眾的贊助和供養,有時講完經,聽眾也會送上利是(紅包)。

在大多數人的固有印象中,僧人處處都受到限制,極其不自由。但在昂坪,他們可以用智慧型手機,還會在網上購物。

像他身上穿的僧袍,在網上很便宜就能買到。

他們也并沒有與親友斷絕來往,法師反而因為學佛,重新建立了與家人的聯系。

不過他說剛出家時確實不可以常常說想回家見親人,「現在有點畢業了的感覺」,很多事情不再需要獲得批準才可以做,但是離開寺廟還是要請求準許的。

比如這天,法師就陪著姐姐去看了中醫。

于法師而言,出家是24小時的修行,是徹底將一個人的性格改變。

如果在十多年前,法師無論如何都不會選擇出家,「你叫我出家,我會說你都傻的。」

他之所以會出家,其實是一場「自我救贖」。

1971年,他生在香港一個并不和睦的家庭,6歲那年,就知道父母不要他,要將他拋棄。

要不是年長的姐姐心疼,將他接過去撫養,小小年紀可能就要流落街頭。

也因為受到了創傷,法師從小就很叛逆,小學6年級就學會了抽煙喝酒,中學時又常常跟同學打架鬧事。不聽話似乎成了他唯一發泄的方式。

好在「壞小孩」這個標簽沒有一直伴隨著他長大。

1995年他在英國獲得MBA學位,後來開了一家做市場顧問的公司,2007年時月收入有10萬左右。

那時的他有自己的房產,也有很好的婚姻,在很多人眼里算是成功人士了。

只是好景不長,他把所有錢都砸進股市,虧損了上百萬,接連著婚姻失敗,加上工作壓力大,一度要吃抗抑郁藥才能維持正常生活。

在迷茫與痛苦之際,他去學習了打坐,常常失聯就為了去山上靜坐,尋求片刻的安寧。

「打坐我可以面對自己,就不用逃避了。」坦然接受所有遭遇,以往的遺憾與失敗,似乎都沒有那麼重要了。

後來法師自然而然地選擇了出家,無需考慮,也無需掙扎,似乎只有這條路能讓他不再繼續「浪費」生命。

他把大部分的資產都用作慈善,一切都打理好之后,才孤身一人遁入空門。

法師的一天是從凌晨3點半臥禪、做瑜伽開始的,「優質靜坐一小時,等于你睡了三個小時。」

每天早上6點左右,不同寺廟的僧人和比丘尼會一起「行禪」散步,一邊靜靜地走,一邊觀察自己的呼吸及周圍的環境。

下午時分,他不是在室內休息、打掃衛生,就是室外耕地種植。

到了晚上,又開始做晚課。

若他不在山上修行,便是去山下不同的佛堂念經弘法。

這樣的生活看起來似乎有點枯燥乏味,但法師卻樂在其中。

「分分秒秒都是娛樂、吃東西是娛樂、做瑜伽又是娛樂、打掃衛生、聽雨、曬太陽都是娛樂。」

不過修行了五六年,若要問他修行是什麼,他依然說不出個所以然。

一陣沉思之后,才說:「修行就好像修理,你有什麼壞了就修哪里。所以你問修行是什麼,我也不知道。就像你問一間維修廠修什麼,什麼都修。」

如今51歲的法師,仍然在繼續他24小時的修行。

然而昂坪這個地方,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變成了熱門的旅游景點,看見僧人穿插在其中,有時會有種走錯時空的反差感。

法師對此多少有些無力,但他也明白,萬事萬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發展變化之中。

「學習內心的專注要明白事物不假外求,你用不著想這樣多好還是不好,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好。」

是啊,不管出家與否,選擇何種生活方式,都會面臨一些不可改變的事,若總是為此而憂慮,反而會讓人陷入焦慮的泥潭。

或許,回歸自我,珍惜當下擁有的一切,活成最想要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