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圖集
快訊
55歲男子辭高薪工作變賣家產,豪擲千萬,15年把43萬畝沙漠變成世外桃源
2020/12/04

結廬在人境,

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大家好,我是田園牧哥,一個與陶淵明一樣嚮往田園生活的資深編輯,常年走在田間地頭,大山深處,聚焦發生在身邊的孝老敬老、致富典型、村情鄉貌等人文故事。

帶你遠離城市的喧囂,躲避塵世的浮華,漫步在這裡,安享靜謐田園風光,讓心回歸自然。

文/田園牧哥

中國陝西省神木縣毛烏蘇沙漠,55歲的張應龍治沙15年,讓43萬畝荒漠變成了森林、農田和科研基地,築起了一個令人嚮往的世外桃源。

張應龍,當過教師,做過打字員,還編纂過神木縣誌。1995年,辭去神木縣城裡的穩定工作,輾轉北京、天津,最後在一家外企從基層的員工做起,一步一步升至公司副總。「當時我一年收入22萬(約合新臺幣95萬),在那個時候可以說是非常高的收入了。」 現在的張應龍吃著自己在沙漠裡種出來的綠色食品,覺得這樣的生活才是自己靈魂深處嚮往的生活。

張應龍在沙漠裡種出來的釀酒用葡萄品質棒。張應龍說要不是當年酒後一句醉話,也不會來治沙。2003年農曆新年,回老家過年的張應龍來到沙海裡的溝掌村,與村支書喝酒,酒過三巡後,張應龍向村支書承諾,要出資承包村裡的荒沙地。第二天村支書就當真打來電話,詢問他承包沙地的事宜。「我當時想給他們幾萬塊錢,全當扶貧。沒想到,過了幾天村支書帶著7個村民代表來簽合同,70年承包費12.6萬元(約合新臺幣54萬)。」

「修了一條進入沙漠的路,給村裡做了一些基礎建設,樹還沒種,就投進去100萬(約合新臺幣430萬)。」張應龍感覺這沙漠是個無底洞。這時,家人和親友都勸他「回頭」。

當時張應龍沒辭去天津的工作,想著我在公司幹著,可以把掙來的錢用來治沙。幹了一段時間後,張應龍感覺到治沙這個事不是那麼簡單,你必須全身心投入,張應龍辭去了年薪20多萬的工作,一頭紮進了沙海,第一次在沙包上蓋房,房子還沒蓋成就塌了。那年秋天,連著下雨,沒有電,沒有電話,張應龍說有49天沒有遇到一個人,獨自一人苦思冥想著治沙的道道。

在張應龍治沙造林基地的辦公室裡,懸掛著一幅書畫作品,內容是三個字:「明兩作」。其中「明」字中的「日」字被改寫成了「目」字。問及緣由,張應龍解釋到,「白天有太陽,晚上有月亮,即稱為明。但我認為,一個人心明眼亮才是真正的明。不僅白天要努力工作,夜晚要勤於思考,還要學會用眼睛觀察,將知識經驗變成自己的智慧。」白天拼命幹,晚上不停地思考成了張應龍的人生常態。

2005年治沙資金越來越緊張,他把在神木縣城的房產賣了,再投入390萬元(約合新臺幣1683萬),先後共承包了43萬畝的荒沙地。

「當時家人特別不理解,都覺得我肯定是瘋了,我姐還帶我去西安看精神病科。當時最怕回答為什麼治沙這個問題,一不為理想,二不為掙錢,別人不理解,有時就連自己也想不通。但看著自己親手種下的樹苗一天天長大,周圍的黃沙一點點變綠。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把這事做成功。」

「一個英雄無法改變世界,只有讓所有人都成為英雄,才有可能實現心中的願景。」15年的治沙造林讓張應龍認識到,治沙絕不是簡單的事,要改變43萬畝沙漠的面貌,僅靠他一個人很難完成。「樹木栽得多了,就能互相照應、互相鼓勵,就變成森林了。我意識到,樹木要成林,單靠一個人的力量是不行的,還要靠集體的力量。因此,在2006年專門成立了神木市生態保護建設協會,依靠團體的力量,讓更多人瞭解治沙文化,參與治沙。」

「現在治沙造林就要把它當做一個生態系統恢復。要保證沙地的可持續治理,既不能再度破壞生態,還要讓它產生一些經濟效益,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迴圈發展。」張應龍在治沙基地開闢出萬畝土地,用來種植土豆、小米等經濟作物。所有農作物都不施化肥不打農藥。用的全是自己經過微生物處理無臭味的有機肥料。

張應龍的沙漠水稻試驗成功。

張應龍根據區域春雨少、秋雨多的特點,形成一套省水、成活率高的造林新模式,治理區域的生態環境大為改觀,植被覆蓋率由最初的3%提高到70%左右,野生動植物種群逐年增加,水源涵養能力逐漸提高。他治理的43畝沙漠裡有二三十個大大小小海子,最大的有300畝,這些海子的面積也比他剛進沙漠時大多了。「海子裡有魚,是不是有江南水鄉的感覺。」行走在孩子邊,張應龍很得意。

15年的治沙造林經歷,張應龍從林業外行逐步成長為治沙專家,從最開始的防沙治沙,到護沙用沙,再到現在的生態迴圈利用發展階段,他自己也逐漸琢磨出一些治沙的門道。

張應龍的治沙基地有個小型養殖場,圈養了豬羊牛雞鴨鵝,他還專門從澳大利亞引進鴯鶓,張應龍說養殖這些動物主要是為了提取他們的排泄物,研究微生物菌。通過提取微生物菌這樣的方法,既保證了生物的安全和健康,還能保證整體生態環境。

豬牛羊的尿液經過微生物處理後成了有機液體肥料,沒有一點臭味。他從國外引進三個微生物菌種,利用人畜糞便、餐飲垃圾、汙水處理廠黑泥、植物秸稈生產有機環保固體基肥和液體肥料,不僅為基地的樹木提供了養分,還能改良土壤,保護環境。「通過科研活動,讓我意識到該怎麼發展,只有生態變好了,我才能更好的發展經濟,進而再反哺生態。」

除了植樹造林,張應龍還潛心研究適宜沙漠地區生長的木本經濟油料樹種長柄扁桃樹,從生長特性、良種選育,到種苗繁育、栽培管理、加工利用等方面,張應龍都有自己的見解,並寫出了專著。他說,「種植長柄扁桃可以防風固沙,種子可以榨油,乾枯的樹枝還能作為有機肥料的原材料。」

望著曾經黃沙漫天、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被自己一點一點地改變成滿目綠色的海洋,張應龍欣慰地說:「靠我一個人,靠我自己那幾百萬元錢是達不到今天這樣的治沙效果的。正是因為自己趕上改革開放的好時機,國家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林業建設,我才能在防沙造林這條路上,走得更遠,走得更好。」

~~~~~~~~~

如果你也喜歡牧哥,就動動小手關注牧哥的最新粉絲頁——遠離城市喧囂,安享靜謐時光~

這裡沒有城市的喧囂,沒有世俗紛擾,漫步在這裡,安享靜謐田園風光,讓心回歸自然。

快來投入牧哥的懷抱吧!

等你到了五六十歲,盡量不要穿T恤、短褲,換成「這些打扮」會更時尚
2023/06/02
中年女人會打扮才更優雅,學會這3個「懶人配色」,時髦好看還不費力
2023/06/02
提醒你:這2件「大媽款」上衣要少穿,又土又顯廉價,誰穿誰丑
2023/06/02
奔五奔六的女人,建議少穿運動鞋,這雙「懶人鞋」優雅好穿不打腳!
2023/06/02
日本中年主婦的經典「黑白穿搭」,不老氣不沉悶,簡約大方真高級
2023/06/07
看了53歲王菲的打扮,我悟了:裙不搭運動鞋,頭髮微卷,優雅高級
2023/06/09
50歲富岡佳子告訴你:女人上了年紀不用扮嫩,這樣穿更時髦、洋氣
2023/06/09
越簡單越美!51歲日本媽媽「教妳基本款穿搭」,優雅又自然「矮個子不到160」也能穿出名模氣質
2023/06/02
50+女人,建議遠離這些「大媽味」的髮型,不僅顯老還邋遢
2023/06/09
女人到了中年,穿衣打扮要「得體」,更要學會不扮嫩也不放任老態
2023/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