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爬滾打幾十年, 52歲的游本昌依然是個小演員,為了生活四處奔波著,因此當他接到妻子的電話時,有那麼一瞬間的晃神。那個時候,他還在外地拍戲,妻子卻打電話說道:
「上海那邊來人了,讓你去演濟公呢,是個主角。」
一聽要演濟公,遊本昌的內心激動不已,可是他卻並沒有第一時間答應,而是讓妻子轉告對方,自己先考慮幾天。
只因為他聽說自己的徒弟嚴順開,要出演這個角色,他怕自己頂替了這個角色,會讓彼此反目成仇,于是他不敢貿然接下。
後來他才得知,嚴順開那個是省台的班底,他演的這個是杭州電視臺做的,其實並不衝突,因此才安心地接下這個角色。
而為了演好這個角色,他著實下了很多功夫,在翻閱了大量典籍之後,他決定先從衣著打扮上下功夫。劇組原本的僧衣,是乾淨整潔的,遊本昌覺得這不太符合濟公的形象。
于是他把衣服剪破了,又重新縫縫補補,愣是把一件新衣服改成了破爛兒,至于那把破扇子,也是他親手用鋼絲劃爛的。
為了能夠貼近角色,他故意搖搖晃晃地走路,還親自把牙齒都塗黑了。一個不修邊幅的濟公形象,就這樣活靈活現地呈現在了觀眾面前。
而在拍攝過程中,遊本昌也一直很注重細節的刻畫,比如劇本中有一段,濟公和貪官稱兄道弟的劇情。
他覺得十分不妥,濟公他是瘋癲但是卻有自己的原則,于是他修改了劇本。讓人們看到了濟公大鬧宰相府,為百姓鳴不平的畫面,而濟公專管人間不平事的性格,也就更加深入人心了。
後來還有個濟公偷人饅頭的畫面,他覺得吃白食,顯得濟公這個人很無賴,而且這種偷東西的行為,很可能會帶壞小孩子。
于是他在拿走饅頭後,設計了一個施法將銅板吹到了攤販面前的片段。濟公玩世不恭,又堅守原則的形象,就是這樣一點點地塑造起來的。
除了對劇情較真以外,在拍攝過程中,他也十分的敬業,身為主角,他從未享受過特殊待遇,反而吃盡了苦頭。
那個時候,他每天在拍攝前都要構思、研究劇本,拍完了以後,還要總結反思,努力改進,一天真正能休息的時間只有4、5個小時。
而在很多拍攝細節上,他也從來不含糊,比如其中有一場挨板子的戲,前後一共拍了12次,他不知道挨了多少打。
就連演衙役的演員,都心疼得不得了,但是他卻若無其事地要求繼續,雖然身上有護具,可拍完之後,他卻還是站都站不起來了。
」酒肉穿腸過,佛祖在心中「的濟公,在劇中時常喝酒吃肉,可當人們羡慕遊本昌能公費吃喝時,他卻並沒有那麼享受。
濟公拍攝的時候,是在炎熱的夏天,頭天買的肘子,到了第二天基本上就已經臭了。
但是當導演指揮他吃肘子的時候,他還是不管不顧地啃了起來,看起來很香的樣子,直到導演喊卡,他才終于忍不住吐了出來。
後來這個畫面,還被寫進了北電的課本教材,以此來勉勵下一輩演員。
而為了拍戲,搭進去半條命的遊本昌,並沒有獲得多少片酬,那個時候,他拍一集也就拿120塊錢,最後一集導演給了他150塊錢。
《濟公》這部劇,一共拍了8集,他也就拿了1000多塊錢而已。
這部劇播出之後,迅速火遍大江南北,那個時候搓泥救人,成了很多小朋友模仿的把戲,而濟公懲惡揚善的品格,也深刻影響著一代人。
但是在大火之後,遊本昌卻沒有像別人一樣片約不斷,反而漸漸地沉寂了,這又是為什麼呢?
當年的遊本昌,憑藉著這部劇,直接獲得了金鷹獎的最佳男主角。
後來,《濟公》在新加坡成功播出,同樣引發了收視熱潮,而當游本昌代表大家訪問新加坡時,一位華僑卻握著手對他說道:「我真是太感謝您了,以前我兒子只學英文,自從看了您的表演,他就開始對傳統文化感興趣了。」
聽了這番話,遊本昌大受震撼,他沒有想到一部小小的電視劇,能夠產生這麼大的影響,從那以後,他挑選劇本也變得更加的嚴苛。
也正因為這種嚴苛,最終導致了他幾乎無戲可拍,人們只覺得他挑剔,實在是太過于頑固不化。而那些被他拒絕的劇本,無一例外都成為了無名無姓的爛劇。
對于藝術的追求,遊本昌有自己的原則,他把戲分成三類:
「一種是營養品,對人有益;一種是白開水,只是解渴;一種則是毒藥,有害無益。」
他曾經說過: 」對人有害的作品,我絕對不拍,只要對得起觀眾,我就拍。」
有錢不賺,死守原則,這樣的遊本昌無疑得罪了不少人,從那以後,也幾乎沒啥人找他演戲了。
1991年,遊本昌正處于事業上升期之時,妻子楊慧華被查出來癌症,為了能夠照顧妻子,他毅然退出了演藝圈,放棄了他熱愛的事業。
他說: 「我要好好照顧她,不然我一點會後悔的。」
他帶著妻子尋訪名醫,甚至到國外去看病,經過4年的抗癌鬥爭,妻子終于挺過來了,慢慢地恢復了過來。
游本昌的妻子,是朋友介紹認識的,他們的第一次見面,去看了日出,當太陽升起的時候,兩個年輕人的心也燃燒了起來。
很快他們就走到了一起,無論是富有或者貧困,妻子一直對他不離不棄,而當初結婚的時候,他們幾乎一無所有。
但是楊慧華還是堅持嫁給了他,只因為遊本昌對她說過:
「我吃啥就給你吃啥,我不會說話,也不懂浪漫,但是我會盡全力給你最好的。」
事實證明,楊慧華的選擇是正確的,從青絲到白髮,遊本昌從未讓她失望過,他們對彼此的付出,撐起了這個小家。
然而妻子這邊病情剛有好轉,女兒倒也不消停了,快大學聯考的時候,遊本昌的女兒,卻嚷著要輟學。
他百般勸阻,卻一點效果都沒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他最終尊重了女兒的選擇,如今孩子大了,已經成為了一名作家。
解決了妻兒的問題,遊本昌也終于可以回歸舞臺了,然而他復出之後的路,走的卻依然非常艱難。
1994年,遊本昌推掉了很多不喜歡的片約,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他用自己的方式,踐行著心中的藝術。
2002年,他出于對默劇的喜愛,投資拍攝了《游先生啞然一笑》,可是卻沒有電視臺願意購買。
默劇早已過時,現如今已經沒有多少人欣賞,因此這一次他幾乎顆粒無收。後來他又拍了一部《了凡》,依舊沒有市場,身上的錢也所剩無幾了。
他說: 「演員來到這個世界上,不是為了謀生的,總要留下一點痕跡。」
而這個痕跡,當然不是金錢和名利,而是留給後人的精神財富。接連2部戲賠本,遊本昌幾乎花光了所有的積蓄,人們不理解他這麼他年紀了,還在折騰什麼。
可只有他自己不以為意,他覺得: 「錢若是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而服務,那就非常值得。」
80歲那年,遊本昌賣掉了自己僅有的一套房子,成立了話劇團,開始排演話劇《弘一法師》。為了演好這個角色,他還特意去參加了出家夏令營,在綏芬河剃度出家,以身入戲,賜法號為定暢。
人們沒有辦法想象,80歲的遊本昌,花費了多大的精力,去籌備這一場話劇,從劇本、排練到演員招募,他都親力親為。
為了這一出好戲,他不眠不休,比20歲的青年,還有精力旺盛。然而,《弘一法師》公演的第一年,僅僅只演了3場, 可場地費和勞務費,卻花去了近百萬,這一年他依然沒有賺到錢。
第二年,話劇演出場次,從一年三場變成了一年百場,甚至受到了國外的認可,被邀請到美國、加拿大演出,弘揚了中國文化。
而在他83歲那年,還因為排練,不幸摔骨折了,由于他年事已高,手術風險較大,醫生建議使用中藥保守治療。
可是演出日子將近,他根本沒時間養病,于是他毅然決定手術治療,在恢復了不到一個月之後,他就纏著繃帶走上了舞臺。
他曾經說過: 「能死在舞臺上,是演員的一種幸福。」如今的遊本昌已經88歲,沒戲可拍的時候,他經常會去學校免費教孩子們演話劇,
而因為他的課程,有的孩子獲得了清華的特招資格,有的從自閉症中走了出來,有的則登上了國家大劇院的舞臺。而年事已高的遊本昌,也並不落伍,玩轉各大社交平臺,不在話下。
那個在視訊裡喊著:「親愛的娃娃們」的老爺爺,讓多少人濕了眼眶。
遊本昌從小就和濟公,結下了不解之緣,「無煩無惱無憂愁,世態炎涼皆看破。」
這是濟公的處世之道,也是遊本昌的人生寫照,走過人生的大起大落,他活得更加通透,他不為名利所累,只為心中的理想而活,只要理想未死,他就永遠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