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競爭激烈、壓力山大,很多人都夢想著尋找一處遠離塵囂、與世無爭、自給自足的世外桃源居住。但是,卻又難以割捨、逃避現實的誘惑和責任。因此,這個夢想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只能是海市蜃樓、黃粱美夢罷了。但總有一部分人用自己的行動把夢想變為現實。
這對80後夫妻,丈夫叫徐財安,妻子叫馮雪梅,見到他們時,原來以為他們是來山裡遊玩的遊客,交談之後才知道他們是安康紫陽縣東木鎮關廟村的農民夫妻。
徐財安說:他和妻子都是地地道道的農家出身,從小生活在大山裡,因為家裡窮,16歲那年國中剛畢業就隨老鄉們外出打工,在山西、河北一些煤礦、鐵礦做工,這樣的生活過了七八年。
後來和馮雪梅結婚後,妻子說在煤礦打工太辛苦,還很不安全,別讓家人為他一天提心吊膽。因為馮雪梅自小愛跟媽媽學做飯,學來一手好廚藝,特別是家傳的「紫陽蒸盆子」,做的不僅有型有色,更有好口味。
愛做菜的妻子就和他商議開個「私房菜館」,於是夫妻二人就在西安市開了個小飯館,主打陝南的特色家常菜,贏得好口碑,小倆口的飯店生意做的風生水起,可以著積攢了他們小家庭的「第一桶金」。
在開飯店的過程中,他們越來越感覺到原生態的食材對各種菜品很重要,比如同樣是雞蛋,散養的土雞蛋做出的菜品,在色香味上就是不一樣。
於是他們就萌發了回到家鄉發展有機農業的想法,2017年他們把小飯館轉讓後,就回到家鄉的秦嶺山中,2018年決定投資林下養雞項目。
經過兩年來的發展,散養土雞由1萬隻發展到現在4萬隻,形成了自留種蛋、自己孵化,自繁自養的模式,由於他們兩個人忙不過來,還雇了當地3名農民工。
這些土雞吃飽了就會上樹休息,有的夜裡也不會窩裡徐財安說:養這些雞,一方面銷售土雞,一方面銷售雞蛋,不過自己銷售方式和以往傳統不一樣,屬於「訂單農業」。
原來他們採取了「 會員制」的辦法銷售產品。他們利用在西安開私房館掌握的資訊和積攢下的人脈,在西安市發展會員,把雞和雞蛋用快遞的方式送貨給會員。做到產地和消費者直接掛鉤的方法。
徐財安說:「現在已發展有2千多名會員,計畫再用2年時間將會員發展到2萬名。像這樣的雞蛋零售1個賣3塊多,會員交588元年費,我們每個月給他快遞30個土雞蛋,一年360個雞蛋,一個土雞蛋會員價也就1塊6毛多。」
兩人養了4萬隻雞,但看起來很瀟灑,每天清晨鍛煉身體一小時,晚飯後一起散步,一年下來收入三四十萬元(約合新台幣130萬~170萬),在房前屋後栽種些自己喜歡吃的蔬菜,吃些自己種植的大米,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家生活。他們的做法,在當地的老鄉眼裡就不是個農民,不少村民說:他們和我們不一樣,像個「洋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