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曾經的釘子戶「孤島」堅決不拆,對峙兩年,被判強制執行仍不搬出,如今怎麼樣了

曾經的釘子戶「孤島」堅決不拆,對峙兩年,被判強制執行仍不搬出,如今怎麼樣了
2022/05/06
2022/05/06

建筑工地驚現「孤島」

此前互聯網上流傳著一組照片,照片中,一座二層小樓突兀的立在一處工地上。

小樓周圍都已被挖空,足足高出地平五六米,猶如海上的一座「孤島」。

該樓樣式老舊、外表破敗不堪,與周圍在建的樓房和外圍的高樓大廈顯得格格不入,像是烏鴉落進了鳳凰群。

到底是何原因造成如此局面?

時間回到2004年,重慶市九龍坡區楊家坪頒布了一份拆遷公告。

當地政府依據改革政策, 引進開發商準備對楊家坪多年失修的房屋進行改造重建,當地居民可獲得優質的新樓住房以及相應的補償金。

絕大部分住戶都對政府政策保持支持、包容的態度,陸續搬離楊家坪。

截止2006年,該地區204家住戶以及77家商鋪均已搬離,只剩下二層小樓的戶主,即楊家夫婦。

經多次協商,他們仍未與開發商達成一致。

開發商受工期限制,迫不得已先行動工,這便是「孤島」的由來。

為何遲遲不搬?

對此,網上流傳著很多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楊家夫婦要求開發商支付拆遷款2000萬元(8896萬新臺幣),少了堅決不搬。

開發商自然難以接受,于是遲遲不能拆。

拆遷款,圖片來源于網絡

第二種說法需刨根問源,此處住房始建于1944年,由男戶主楊武父親修建。

之后經歷過房屋歸公和重新私有,終于在1993年經過當地政府批準。

于是, 楊家夫婦在原有地皮上建起了一座二層的小樓。

之后兩夫婦雖已不在此居住,但楊父臨終時交代過一定要留下老宅子。

楊武在拆遷前幾年還對房子進行了重新裝修,奉老爺子的臨終遺言,楊武表示堅決不能拆。

最后一種說法,是楊氏夫婦接受采訪時所說。

他們稱從未要求開發商賠償2000萬,該房屋經專門機構評估,價值在兩百萬左右。

兩夫婦自己選擇「實物安置」,要求開發商按照原房屋產權證上的面積和用途,給予相同面積的商業用房,在完工之前提供臨時的「過渡用房」。

開發商表示, 除了這些條件楊氏夫婦還有一個要求:店鋪門面朝向不能變。

開發商也曾就這些條件與戶主進行多達十幾次協商,可始終未能達成一致,這才導致拆遷事宜一直被擱置。

拆遷,圖片來源于網絡

雙方的兩年對峙

楊氏夫婦立場明確:條件不滿意、問題不解決,絕對不搬。

而開發商就不一樣了, 每拖一天,就白白丟失一天的成本,包括工人的工資、大型器械的租賃費、水費電費。

最關鍵的還有工期的限制,因此開發商只能想盡辦法讓兩夫婦同意搬走。

開發商代表先后找楊氏夫婦進行了十幾次的談判協商,開發商認為,既然條件不滿意那就加。

可不論怎麼加,楊氏夫婦始終初心不改,始終要求與原房屋同面積、同朝向的商業用房,建造期間還需提供過渡房,否則免談。

無奈, 開發商轉談為勸,還帶著原來的村民一起勸:「條件已經足夠優厚,見好就收,適可而止吧。」

楊氏夫婦不為所動。

既然不吃軟的,開發商開始用「硬方法」。

開發商直接動工,把除了楊家的房子全部挖空,準備澆筑地基。

不久后,原來的村子變成了光禿禿的工地,電線水管等也被拆除,楊家的房內自此一直處于斷水斷電的狀態。

就算這樣,楊氏夫婦依然堅決不妥協。

用法維權,被判強制執行仍不搬出

方法用盡始終毫無進展,開發商無計可施,在2007年初將兩夫婦告上法庭。

法院經裁定認為, 兩夫婦的行為不利于公共事業地發展,有損社會利益。

最終,法院判決楊家夫婦應在2007年3月22日前搬離,逾期未搬將采取強制執行。

女戶主吳萍則聲稱問題不解決,肯定不搬走。

法院,圖片來源于網絡

吳萍平日隨身攜帶一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及其他與案情相關的法律法規,時刻為維權準備著。

在記者的采訪中,她這樣說道:

「法院‘限期履行’的裁定是違規的,它根據的是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訴訟法解釋》第94條:不及時執行可能給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事實上它保護的既不是國家的利益,也不是公共的利益,保護的只是開發商的利益,它并不合法。」

可見其對法律條文頗有研究,并且能做到活學活用。

而她之所以敗訴,是因為看待問題不夠全面,沒有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

記者,圖片來源于網絡

期限將至帶領親戚守房

當時間逐漸來到法院裁決的搬離期限時,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

楊家夫婦不僅沒有將屋內的陳設搬離,還陸續搬入不少生活必需品,如床、鍋、被褥等等。

最關鍵的是還有兩個液化氣罐子,都被用線綁住沿著陡坡拉入屋子。

買生活用品,圖片來源于網絡

由于工地建設需要,附近的電線水管都已被拆除,這二層小樓一直處于斷水斷電的狀態。

楊家夫婦便準備了大量的飲用水和食物, 一副「長期作戰」的姿態,并在房頂升起了一面國旗,墻面還掛了一張橫幅。

上面寫道:「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尊重和保護人權」,一點沒有退讓的意思。

工地建設,圖片來源于網絡

不僅如此,除了夫妻倆,一眾親戚也紛沓而至,都帶著鍋碗瓢盆煤氣灶「支援」而來。

面對記者的采訪, 他們氣憤地說道:「不守怎麼行,今天中午開發商把唯一通向屋子的臺階都給拆了,要進屋就得爬5米多的坡,說不準什麼時候就把房子也拆了。」

一群人先后爬進房子,隨后將攜帶的物品拉上陡坡,在挖掘機面前形成了一道人墻。

「散打冠軍」加持

拆遷現場一度十分混亂,執行強拆的工作人員計劃將屋內人員強制帶離,但遭到了以男戶主楊武為首的激烈反抗。

據傳,楊武在成為名鎮一方的「釘子戶」之前,已被媒體報道過一次。

而被報道的原因, 是他參加了當地的一個武術比賽,并且獲得了一串相當霸氣的頭銜:「20年前赫赫有名的渝州武術散打搏擊賽75公斤級冠軍、已經隱退江湖多年的散打高手。」

武術比賽,圖片來源于網絡

原來早些年,楊武曾專門訓練過散打,在業余選手里有著極高的水平,并一舉獲得了當地舉辦的散打搏擊比賽冠軍。

楊武在獲得冠軍后,自認為已功成名就,選擇隱退江湖,開始經商做些買賣,他與吳萍也是在市場經商時相識。

而這個「散打冠軍」為了守住房子不被強拆,專門推掉與外國人的重要比賽守在現場,誓要抗爭到底。

散打,圖片來源于網絡

多日僵持終于破壁

一直僵持到2007年4月初,問題都沒有實質上的進展。

該事件在互聯網上持續發酵,引發了社會各界大量的關注, 各大媒體爭相報道,甚至連外國媒體都對此事有所報道。

終于在2007年4月2日,經過多方努力多方協調,楊家夫婦最終與開發商達成一致。

媒體,圖片來源于網絡

他們同意接受異地實物安置,由開發商在沙坪壩區內提供一處同面積的商業用房。

在同意書上簽了字后,夫妻倆降下國旗,撤下橫幅,于當日下午搬離。

隨后,樓房也在當晚就被夷為平地,現早已建成高樓,多年的僵持自此終結。

安置房,圖片來源于網絡

現狀如何?

其實在拆遷事件之前,楊氏夫婦就早已將生意做到了北京,在問題解決之后,他們也繼續走著之前的從商之路。

夫妻倆本已消失在媒體與大眾的視野,前些年卻又被別有用心之人翻出炒作。

2011年,有傳言稱「重慶最牛釘子戶」遭秋后算賬。

男戶主楊武被扣上偷稅漏稅的帽子關進監獄,并且最終死在監獄,已有數年之久,戶主吳萍也隨其后死于香港。

拆遷,圖片來源于網絡

隨后傳言愈演愈烈,在互聯網上流傳甚廣,始終沒有得到證實。

最終,曾在拆遷事件中對楊氏夫婦進行過采訪的記者張悅,在微博上公開授權辟謠:

「近一周,‘最牛釘子戶’吳萍多次電聯我,言其正常生活已被諸多謠言嚴重干擾,因其不懂上網,也不敢接受媒體采訪。委托我在微博為其辟謠,其丈夫楊武并沒有像謠傳那樣暴死監獄,吳萍本人也未死在香港,楊武確在多日前因謠言及其他瑣事離家出走,但目前已有下落。」

記者,圖片來源于網絡

同年,曾受吳萍委托的律師在采訪中也表示,確實為吳萍代理過一樁糾纏數年的官司。

但關于楊武出走的消息, 他了解的和張悅發表的一致:「她說楊武是因為官司心煩意亂出走了,好像也已經找到了。」

最終證明,這只是一出鬧劇,兩人的生活并沒有因為「釘子戶」事件而改變多少,反倒是被謠言逼出了家門。

釘子戶,圖片來源于網絡

楊氏夫婦經拆遷得賠的房子之前一直用于出租,前幾年被用來開奶茶店。

但在2021年,楊氏夫婦返回了重慶并且收回房子,用了近兩個月的時間重新進行裝修,準備親自經營。

2022年,二人的店鋪早已重新開業,主要售賣關于家庭擺件的工藝品,如水晶制品、木雕,生意還不錯。

可見夫妻二人如今也過著正常的生活,并沒有因當年的事件受到多少影響。

工藝品店,圖片來源于網絡

事件后續影響

楊家夫婦這次的釘子戶事件,雖然得到了妥善解決,但在現實生活中,由于拆遷戶戶主要求過于無理而被開發商「晾在一旁」的情況也不在少數,最后往往落得「求拆不得,求住不能」。

大部分網友表示,非常欽佩楊氏夫婦的勇氣和毅力,敢和開發商斗爭到底實屬不易。

有網友評論道:「開發商憑啥財大氣粗就可以想占哪塊地就占哪塊地?我還就不信這個邪了,堅決不搬看能怎樣?」

拆遷,圖片來源于網絡

楊氏夫婦和開發商斗智斗勇的確令人稱快,可另一方面,其他住戶悉數搬離,也是否也從側面印證開發商的補償條款并不無理?

開發商作為商人,確實將利益放在首位。

但楊氏夫婦的做法,浪費的人力物力等資源,又何止是開發商的利益,這片城區重建后的效益又何止是開發商的經濟效益呢?

還是應從長遠角度看待問題,為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出一份力,切記,貪心不足蛇吞象。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