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農村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人們的生活也在不斷的變好。不少的人都在城市買了房子,在城市中定居。可是我們同樣也發現了一種現象,那就是雖然有很多的孩子在城市定居,可是並沒有多少老人會跟著孩子去城市生活。比如今天這位老人。
週六,攝影師一行人相約來到了100多公里外的中條山采風,在當地影友G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從沿山公路朝著大山腹地進發,冬日陽光下,山巒疊嶂,一派北國風光,G老師告訴我們說,大山之巔的白雲深處還生活著3戶人家,其中一位王大爺在大山之巔養雞喂豬,光景過得很美,今天我們就去哪裡看看。
車子沿山繞行不斷向上行駛,一個小時候後我們來到了目的地,山巔上小山坳裡我們見到了生活在這裡的一對老人,77歲的王大爺夫妻。早上9點多鐘兩位老人家剛剛吃過早飯,正在院子裡幹家務,看到我們一行人便熱情地迎了過來,G老師和他們是朋友,相互打過招呼,我們便走進了大爺的家。
王大爺的院子不像我們平原地區那樣建有院牆,而是巧妙地利用了山坡地形,自然形成前後兩個院子,前邊一排是磚瓦結構,後邊保留了土坯老房,現在他們就住在後院,小院子裡掛著3個玉米柱子,陽光下金黃的色彩異常醒目,大爺說這是喂豬喂雞的好飼料。
老房子屋簷下建有一個土灶台,黑黑的大鐵鍋裡是大爺給家養的3頭家豬準備的早飯,王大爺告訴我們說他和老伴有3兒2女,都早已成家,孩子們平時都在外打工,老兩口身體健康,山裡人閒不住,就在家裡種地養豬養雞,一年下來有五六萬元(約合新臺幣21萬多)收入,日子過得還不錯。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老一輩人傳下來的生活方式,王大叔非常相信這個老經驗,他說山裡種地收入很少,只能解決喂飽問題,所以孩子們放棄了種地,下山打工賺錢去了,家裡的6畝(約1815坪)地現在就是老兩口對付著耕種,人老了都是盡力給孩子幹,家裡收入的糧食大家共吃,將來他們幹不動了那就要靠孩子養活,自古以來都是這個理。
大爺的養雞場建在山坡之上,這裡樹木茂密,是個天然的養殖場,煮好豬食後他帶著我們一起去參觀他的養雞場。介紹說這裡養殖的全是山雞,所謂的山雞其實就是當地的土雞,大約有700多隻,按照現在的市場行情,一公斤能賣到40元錢左右,再過20多天就能出欄,要趕在春節前上市,預計能賣到6萬多元(約合新台幣25萬多),除去飼料錢能落下4萬元(約合新台幣17萬多)。
我們在大爺的山雞群裡發現了4只大白鵝還有10來隻鴨子,覺得有點奇怪。王大爺說4只大鵝是他請來的不花錢保鏢,去年開始養山雞沒有經驗,深山上樹林植被好,裡邊隱藏了許多的野生動物,山雞餵養沒有多久,他發現雞群的數量天天都在減少,後來仔細觀察主要是是空中的老鷹和地面的黃鼠狼的襲擾,現在國家提出要保護環境保護野生動物,不能傷害它們,為了對付襲擾用了個好辦法。
兒子們聽說了這個事就建議他養幾隻大鵝,聽說大鵝能對付老鷹和黃鼠狼,大鵝能看家護院,只要老鷹和黃鼠狼聽到它的叫聲就不敢前來,大鵝打架很厲害能對付老鷹,黃鼠狼害怕鵝糞,據說粘上皮膚就潰爛,有了大鵝的保護,雞群自然就會很安全。
自從養下大白鵝雞群的數量就沒有減少,後來兒子又給他買回來10多隻鴨子一起混養,家裡的山雞主要是肉雞,幾乎是清一色的公雞,平時的鵝蛋鴨蛋能賣錢還能自己吃,養鵝鴨也就一舉兩得。
王大爺土生土長在這中條山中,他說自己在大山裡生活了77年,已經成為大山裡的一分子,雖說現在城裡打工賺錢容易,可那畢竟是年輕人們的生活方式,年紀大了還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好,從來沒有想離開山區的打算。
兩位老人家每天在家裡以農為生,耕種山林間,養雞喂豬,生活過得很充實,院子裡還有小菜園,衣食無憂,幹活由著自己來,想幹就幹,幹多少算多少,能幹多少是多少,生活在這裡空氣新鮮,自由自在,用他們的話說養老生活圖得就是一份心情,要的就是悠閒自由,守著青山綠水來養老就是神仙光景。
王大爺老兩口生活的地方現在還有兩戶人家,他們共同生活在這大山之巔,平時聊天串門,互相幫助,就像一個大家庭。告別的時候王大爺囑咐我們,來年春天再來遊玩,春暖花開之時,大山之巔更加美麗,他還要特意給我們留下一些鵝蛋鴨蛋土雞蛋做美食,坐在庭院大樹下把酒話桑麻。
編後語:遠離城市的喧鬧,沒有城市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和車流尾氣,其實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有很多人喜歡生活在這寧靜的山村,感受鄉毫無壓力的恬靜時光。只是我們不能像老人一樣放不下我們的工作和城市生活。人的生活方式各有不同,也許這種生活我們小住怡情,常住會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