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待獨居生活?在我看來,它既是一種慎獨、自律與克制的哲學,又是一種充滿自由的生活方式。
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便是一位80後「小阿姨」的獨居生活,她的小家,還挺特別的~
這位小阿姨一個人住在實用面積僅11坪的老舊公寓裡,在整間房子的裝修設計中,使用她最喜歡的藍色進行點綴,在極簡主義和低欲觀念的薰陶中,她逐漸把生活過成了自己喜歡的樣子。
改造前的樣子
這間公寓改造前後差別真的是非常之大,畢竟它始建于19世紀,距今已有百年歷史了,所以房間內無論從格局還是裝修上來說,都充滿著陳舊和逼仄感。
▲戶型圖改造方向
而它的優點便是層高較高!對于這種近4米左右層高的房子來說,完全可以將縱向空間的優勢利用起來,做出夾層閣樓來增加室內的可用面積~于是,在這位小阿姨的設想中,直接把原本的臥室空間挪到了2樓。
改造完成的家
推開門走到家中,最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頭頂的一抹藍色,在燈光的映襯下顯得格外明快,小阿姨說這是她最喜歡的顏色。
其實整個客廳的裝修設計中,你能明顯感受到傢俱間的留白,以及她對于那種簡約風格的追求,在整個客廳/餐廳內,基本上只有一張小小的圓桌用來滿足必要的功能,其他都是依據喜好進行裝飾,和那種裝修公司的「公式化」裝修迥然不同。
由于多組照明燈光的加入,以及這種藍白色搭配的設計,讓原本看上去陰暗的小房子明快了許多。
牆上僅有的一扇小窗做成了拱形的設計,引入自然光的同時,也起到了一定的裝飾作用,很有味道。
最讓我感興趣的是這種架高式書架的設計,有點兒像那種圖書館裡的大書架一樣,爬梯子到架子上取書的過程,還真有幾分儀式感。
當然從實用性角度來說,充分利用起縱向空間進行收納,也能減輕家中的收納負擔。
整個閣樓用藍色的鋼架支撐起來,是整個空間內最搶眼的區域,我們暫且不表放到後面再說。
原本的小廚房被搬到了中央走廊的位置,這裡在以前的格局中是個小小的雜物間,但由于面積太小顯得有些雞肋。
反而改造成廚房以後,雖然櫥櫃檯面的面積依舊不大,但配合吊櫃和地櫃卻能充分滿足使用和收納的需求,再加上屋主又是獨居,一個人夠用了。
仔細瞧瞧,這收納空間真不是蓋的,所有的瓶瓶罐罐、鍋碗瓢盆都可以塞進去,而且就連冰箱也做了嵌入式設計,與櫥櫃櫃門相融,視覺上來說一體感更強。
衛浴保留了原本的格局設計,只不過在裝修上稍作改動,用水磨石地板搭配白色牆面,看上去寬敞又明亮,再加上天花板映射下來的些許藍色,讓整個空間看上去簡單又精緻。
浴室部分同樣貫徹了這種簡約的風格特點,只用磨砂玻璃進行隔斷,就營造出了一個單獨的沐浴區,這種淺淺的顏色能讓人感覺到無比地放鬆。
其實在這間小房子最原本的設計中,現在的工作室才是家裡的臥室,但由于這位小阿姨的職業是建築師,必須要有一間屬于自己的家庭辦公室,所以才將臥室整個移到了閣樓區域,將這間屋子改成了書房。
同樣只有一扇小窗戶,屋主乾脆用白色的窗板當作窗簾,當板子完全合上時,這裡隨即變成了一間完全封閉的私密空間,供她安心工作。
哦對,沙發也用了她最喜歡的藍色~
左右兩側的書桌分別承擔著設計、繪圖等工作和日常書寫的功能,便于把私人生活和工作分開,兩張書桌各司其職,涇渭分明。
重新觀察一下小阿姨爬的這把梯子——它同樣也是通往閣樓的通道。
與很多開放式的閣樓佈局不同,這間小房子裡的閣樓通過鐵架設置在了房間的正中央,由于隔斷牆的原因,天然形成了左右兩個空間。
乍一看這樣做犧牲了一部分的活動空間,但卻讓空間佈局更加合理了起來,一側當作通頂衣櫃收納衣物和一些生活雜物,另一側則是完完全全的睡眠區,空間利用非常合理。
一面白色的門扇既能充當櫃門,又能當作臥室的隔斷房門,家裡很多類似這種的小細節都挺值得玩味的~
左右分隔空間後,採光分別來自兩側的小窗,由于整間房子裡僅有兩扇小窗戶,所以還是要配合一些燈光來進行輔助照明。
最後
總之,這樣一間僅僅11坪的小房子裡,表現出了太多有趣的東西,無論是那鋼架閣樓、牆壁書架,還是房間內的一抹抹藍色,都非常貼合屋主對家的憧憬,同時也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果是你的話,你會喜歡在這樣的家裡獨自生活嗎?歡迎一起來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