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河南鄭州新密市超化鎮街頭,一幢極具年代感的青磚鐵匠鋪中,83歲的鐵匠孫殿臣帶著67歲的弟弟孫喜臣,叮叮噹當在鐵砧子上鍛打著一隻燒紅的鐵刀。這兩兄弟打了一輩子鐵,打出的好刀名聲在外。手工打造一把菜刀,需要經過30多次淬火,打磨、開刃,經過十幾道工序,用兩天半的時間才能完成。儘管他們打出的刀很出名,但他們的孩子們都不願意學這手藝,兄弟倆擔心技藝失傳,現在想免費教授想學的人。
五代人專注打鐵,技藝代代相傳
這是一間小小的磚房,裡面陳舊的設施,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電視劇和電影中再現的古代打鐵鋪。此時,老兄弟倆正要開始下午的打鐵工作。哥哥叫孫殿臣,今年83歲,從16歲開始便跟隨父親打鐵。正在他講述著如何打造一把好菜刀的時候,67歲的弟弟孫喜臣從旁邊走了過來,他也興高采烈地說起顧客對自家菜刀的評價。
「這打鐵的手藝傳到我們兄弟倆這裡,已經是第五代了,之前我們還打造各種農用工具,不過隨著農村的不斷改造,已經很少有人再用那些工具去種地了,如今都是機械化生產了。」孫殿臣說,「我們在幾年前也就不再打造農用工具了,現在只打家用菜刀。」
「嗡……嗡……」,風機不斷把火爐內的火吹大,光著膀子的兄弟倆,開始各忙各的。孫喜臣使用大錘,孫殿臣手裡拿著小錘。先是小錘砸向被火燒得通紅的鐵塊,接著大錘朝著小錘砸過的地方砸去。「小錘是師傅,大錘是徒弟,徒弟得向著師傅的方向走。」孫殿臣笑著說。
孫喜臣從小得了小兒麻痹症,一隻手有些殘疾,走路和正常人略有不同,但打起鐵來錘錘到位,一點兒也不含糊。
兄弟倆的手藝都是父親手把手教出來的,當初在學習時,每一個步驟稍微掌握得不好,就會招來父親嚴厲的苛責。在打鐵的過程中,屋內的溫度很高,每個人都大汗淋漓,但絲毫不會影響他們打鐵時的專注。「火的溫度我是用眼睛觀察的,看顏色就知道是不是我們需要的溫度了,我從父親那裡學習這個用眼睛看溫度的技藝用了一年的時間。」孫殿臣說。
用一身傷疤,換來美名遠揚
無論春夏秋冬,這兄弟倆每天堅持打鐵十幾個小時。「如果夏天太熱了,我們就淩晨3點起來生火,幹到上午10點多回家休息,到了下午4點左右再接著幹,一直到晚上7點多。」孫殿臣說。
光著膀子的兄弟倆,都是一身的傷疤,孫喜臣解釋說,打鐵的過程中,會不斷迸濺出火星,經常會濺到人身上,冬天穿著衣服時,火星會燒透衣服後燒傷他們的身體。「我們的衣服上經常都是大大小小的洞,用來護腳的鞋套也被燒壞了不知多少雙。」孫喜臣邊說邊展示幾天前剛結痂的傷口。他說,除了火星,打鐵過程中大錘和小錘的配合也至關重要,如果兩個錘子產生碰撞,在力的作用下,小錘很容易把人砸傷。
一把手工打造的菜刀需要經過30多次淬火,不斷錘打,把雜質給砸出來,然後經過一遍一遍的打磨,十幾道工序後,總共需要兩天半的時間才能最終完成,售價為400元(約合新臺幣1700元)。孫家好刀,名聲在外。「我家用的就是他們的刀,現在家裡的這把刀已經用了40多年了,依然好用。」劉女士說,「這次我是來給外地的朋友預定4把,要提前一個月預定,他們從來不留存貨。」
老兄弟倆的下一代都有著自己的打算,雖然有時閑了會來鐵鋪裡幫幫忙,但不打算幹這一行。「我們這手藝到我們這兒已經傳了有300多年了,雖然孩子們將來不想幹這一行,但我們也不想讓這手藝失傳了。」孫殿臣表示,如果有想學的求藝者,只要他們能吃得了苦,老兄弟倆可以免費教授。
這傳統的鐵匠活,又髒又累,僅做一把刀就需要數道工序才能完成。如今,年輕人多是喜歡外出打工,面對這傳統的手工藝,雖然有心收徒,但也沒人願意幹,也是他們的一種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