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房越建越高,房子越換越大,歡樂卻沒有相應地增多。鄰里之間那種親密無間的情感被鋼筋水泥沖淡,「遠親不如近鄰」,或許已變成遙遠的傳說。隨著孩子們慢慢長大,和他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見面的時間也越來越少,面對空蕩的房間,滿滿的失落無助。對於處在深山中的老人或許會忘卻這些東西,抬頭看山,出門看水。木柴燒飯,隨手就能撿個土雞。想吃青菜,移步菜園拔菜。薅此棵大蔥,山泉清洗,張口可吃。放眼望去,滿目青山綠水。靜坐耳畔傳來鳥叫聲。對於這樣的生活,可能是每個生活在城市裡的現代人極其渴望的。
有這樣一對老夫妻,他們牽手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了60年,讓人羡慕至極。
在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三莊鎮北部大山深處,今年78歲的匡亞遠和同歲的老伴楊佰愛,自結婚後在這裡已經相守60年了。這裡遠離鬧市,離最近的村莊也有近10裡山路。老兩口住的石頭房,至今已經有一百多年了。
60年前,當時19歲的楊佰愛經人介紹,從20多裡外的茂山村,空著手嫁到了這個小山村。楊佰愛自嫁到這大山深處,就把這裡當成了自己的家,與丈夫匡亞遠一起開荒種田,共同譜寫了田園牧歌般的生活,從沒想過要走出大山。
老兩口在大山深處,靠著勤勞的雙手,省吃儉用,衣食無憂。他們一生共撫育了3個兒子2個女兒,如今孩子們都已成家立業,走出了大山,有的靠著自己的努力,在城裡安了家。
老兩口結婚的時候,沒有什麼嫁妝,也沒有什麼婚車、婚禮儀式什麼的,楊佰愛在家人陪伴下,就是穿了一件新衣裳,步行20多裡山路來到這裡,這就算是出嫁了。(圖片來自東方IC)
當年因為條件所限,婚俗也沒有現在這樣講究。匡亞遠在山裡,將父輩居住的石頭屋子簡單的收拾下,就算是新房了。1958年農村都在砸鍋煉鐵,那時家裡也沒有鍋了,他們都是步行下山在村裡一起吃大鍋飯,吃完再步行上山。
老兩口的孩子們,現在都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出了大山。每逢週末,或者節假日,孩子們都會來到山裡看望老人。老兩口就拿出山蘑菇、蜂蛹等山珍,采幾把自己種的菜,撿幾個土雞蛋,用木柴燒飯,來招待孩子們。
匡亞遠說,孩子們都讓他們搬到山下去住,但是老兩口不願意下山。他說在山裡住習慣了,山裡又清靜,空氣又好,喝著山泉水,吃著自己種的菜,也不用花錢。
匡亞遠從3歲的時候,就跟著父母來到山上居住。當時是受生活所迫,來到山上,沒想到在這一住就是70多年。過去在山裡收莊稼,都是靠肩挑背扛。因為年輕時候幹農活的勞累,楊佰愛現在背駝的厲害。
雖然已經78歲了,但是老兩口仍然閒不住。他們養了20多隻羊,10幾隻雞,還有小狗,讓大山深處多了些生活氣息,等羊長大了還能換些錢花。
2015年底,在孩子們和當地供電部門的幫助下,從山下把電拉到了山上,才結束了幾十年靠煤油燈和蠟燭照明的歷史。圖為楊佰愛用鍋蒸了一盤蜂蛹,市場價值300多塊,這是匡亞遠在山裡撿的。
如今,老兩口在山裡自給自足,種菜、養羊、喂雞,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這又讓多少人羡慕。圖為楊佰愛在做飯,匡亞遠準備到屋裡吃飯。
背靠著大山,依山而建的石頭房子至今依然牢固如初。匡亞遠和老伴楊佰愛老兩口相伴生活在大山深處,粗茶淡飯,沒有噪雜的市井喧鬧,呼吸著清新的空氣,伴著悅耳的鳥鳴,安度著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