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對生活工作在廈門的夫妻,準備要二胎了,他們存款不足10W,頭胎也是婆婆幫忙帶的。
周圍的人都覺得他們瘋了,應該等幾年再生,但女生卻覺得自己總是得再要一個的,不如趁早,等孩子過了嬰兒時期,她也尚且年輕,出去找工作也容易。
對于主人公的打算,網友們自動分成了兩派: 有人覺得生孩子要趁早,也有人覺得得先有可觀的存款。
沒錯,近年來,網上確實盛行著一種言論:沒錢就不要生孩子。
對于想要孩子的年輕人來說,能早生當然最好,可橫亙生育面前的最大困難,是 經濟問題。
過去,多一個孩子就是多一個生產力,生孩子是自然而然的選擇。
而如今,大家越來越注重育兒質量、尊崇優生優育,小孩子更是成了四腳吞金獸,從小到大的所有投入費用加起來,抵得上一套房子了。
可是,沒錢就真的不配生孩子了嗎?
關于這個問題,這對生活在臺灣的中年夫妻,就有著自己「任性」的看法,和聰明的解決方式。
這個熟練地哄著一對雙胞胎女兒的38歲中年阿貝,叫林建忠,曾是傢俱公司副經理。
為了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兩年前辭掉工作,創立了居家修繕工作室。
這個帶著幾個孩子玩耍的36歲中年女性,是巫書鳳。
她曾是育嬰品牌設計總監,如今在健身房兼職教練,除了帶一些一週一次的訓練項目,其他時間全都在照顧五個孩子的生活起居。
大兒子書亞是個小暖男,性格和媽媽很像,成熟穩重、做事俐落且踏實。
二女兒迦得則隨了爸爸的個性,說話做事慢慢悠悠,不太願意表達自己的情緒。
三女兒叫亞亞,活潑可愛,雖然年紀小,卻時常幫哥哥姐姐和爸爸媽媽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
四女兒五女兒居居和家家是一對雙胞胎。
最值得一提的是,這五個孩子都是建忠和書鳳自己親手帶大的,從來不請長輩或保姆幫忙。
不少網友好奇,如今不少孕育一個孩子的家庭都已經雞飛狗跳了,他們家裡一共有五個神獸,日子過得該有多坎坷啊。
可他們真實的生活場景,還真不是大家所想的樣子。
這個五口之家的一天,通常是從催促二女兒迦得開始的。
每天早上,她都是全家起床、洗漱、吃飯、收拾書包最慢的一個,即便等在旁邊的書鳳急得不行,她也有著自己的小節奏。
等迦得解決完早餐,書鳳會送他們去上學,然後回家路上順便逛逛市場。
這個習慣已經堅持了快十年。
因為買菜的短短十幾分鐘,是完全屬于她自己的小時光,不用管五個孩子的事兒。
等回到家,她便開啟了白天一拖三、晚上一拖五的「打怪」模式。
但神奇的是,在這種地獄級難度的生活狀態下,她還能把一家人居住的房子整理得井井有條——
家裡有大量的書籍和玩具,卻幾乎沒有散落在外面的;大白牆整潔如新,沒有一絲髒亂。
進門就是客廳、不設衣帽架,沙發和周圍的櫃子上卻沒有任何散落的衣物。
深色沙發靠窗擺放,旁邊有一個方便移動的白色茶几,平時書鳳和建忠會帶著孩子們在這裡閱讀或玩耍。
沙發左側是整面牆的收納櫃,半封閉半開放的款式,儲物與展示功能兼具。
客廳對面,就是明亮寬敞的餐廳,二者以一面收納櫃相隔,並留出足夠寬敞的通道,供孩子們在家裡來回穿梭,動線十分便捷。
一張長長的木桌佔據了餐廳主要空間,左右兩側皆是收納櫃,無論是拿取書籍還是餐盤都很方便。
餐桌對面還有一小塊白板,孩子們可以在上面寫寫畫畫。
另一側,是一個獨立儲物間,日常囤物都收入其中,平時把推拉門一關,就藏起了所有雜亂。
儲物間旁是幹濕分離的衛生間,洗漱、淋浴、如廁各自分離,匆忙的早晨也不會造成擁堵。
廚房門是透明玻璃的款式,左側還做了一個傳菜口,書鳳在裡面做飯時,可以看到餐廳和客廳的所有景象,方便隨時關注到孩子們的動態。
廚房內部乾淨樸素,L型的吊櫃+下櫃可以承擔所有儲物需求。
操作臺面也很寬敞,書鳳在做飯的時候,大兒子和二女兒還可以在旁邊幫忙打下手。
在這個明亮整潔的家裡,書鳳和建忠帶著五個孩子,住了快十年。
雖然外人不理解他們為什麼要生這麼多孩子,但對于夫妻倆來說,累是真的,快樂也是真的。
而一家人之所以能活得這麼自在幸福,離不開他們對孩子們的教育與性格養成。
生了這麼多小孩,書鳳深知孩子們入學前的性格養成,有多麼重要。
即使是親生的兄弟姐妹,也沒有人一出生就會馬上彼此相愛,彼此爭寵、爭玩具才是真實日常。
所以在帶娃學習知識前,她都會教他們 「給」的含義,防止出現老大搶老二、老二搶老三、老三沒得搶的情況發生。
除此之外,她還經常叫書亞和迦得照顧兩個雙胞胎妹妹。
漸漸的,書亞不僅成了稱職的 「寶寶守門員」,還養成了做事謹慎、盡善盡美的性格,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都不用他們操心。
建忠呢?
雖然他承擔著養家的重任,卻也沒有忽略對家人的陪伴,和孩子們的教育。
每天上班前,他都會把五個孩子們聚在一起,挨個排隊擁抱、告別。
同時,建忠會告訴他們: 「爸爸一整天都不在家,是出門賺錢了,晚上回來就會好好陪你們。」
雖然建忠是個女兒控,但也不會忽略兒子的感受與需求。
建忠時常會對書亞做浪漫的事,比如常常把他的畫裱起來,把家裡佈置成畫展,給他驚喜。
因為父母忙于工作,建忠從小是爺爺奶奶帶大的,書鳳則是鑰匙兒童(父母經常不在家,必須自帶家門鑰匙,回家後獨自在家的兒童),從幼稚園起就學會了獨立,兩人的原生家庭都讓他們深深理解到: 缺少父母陪伴,是自己曾經的缺憾。
他們不希望這種缺憾,也出現在自己孩子身上。
所以一有時間,建忠就開車帶著孩子們出遊,但因為經濟條件差,有些需要買門票的景點就被省去了。
可他也不會瞞著孩子們家裡的真實情況,若是遇到他們吵著要買玩具的情況,就會坦坦蕩蕩地說: 「爸爸媽媽真的沒有那麼多錢,這些東西不是必需品,如果你們想要,就得自己想辦法。」
至于如何讓孩子們獲得零花錢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建忠和書鳳的方法是,幫忙做家務,或者完成自己該做的事兒後,就能獲得相應的 「報酬」。
時間久了,孩子們也養成了不亂要東西、不亂花錢的好習慣。
雖然夫妻倆辛苦一些,但看著五個健康快樂、性格健全的孩子,還是充滿了驕傲。
不過,即使建忠和書鳳一家人生活得開開心心、其樂融融,但很多人看在眼裡,也不免心生懷疑——
「為了流量裝窮吧?既然養得起這麼多小孩,肯定是富二代!」
畢竟,當代很多有一定經濟基礎的年輕人,連婚都不敢結,更別提生孩子了。
但建忠和書鳳卻偏偏是特殊的存在,他們現在居住的房子,都是以極低的價格從朋友那裡租來的。
老大書亞出生時,夫妻倆戶口剩不到1000塊錢,前三個孩子都靠信用貸款養活的。
一家人的生活開銷也很節省, 五個孩子都至少喝母乳到一歲半,省了不少奶粉錢;孩子們的髮型也都由建忠操刀,從不去理髮店;衣服、玩具、汽車座椅、推車也都是在朋友那裡給的二手貨。
除了節流,開源也很重要。
為了能讓生活快速步入正軌,並積累更多財富,他辭職創業,經常接一些水電工不願意幹的工作,比如安裝門把、層架、拉門、拆馬桶、木工、油漆等。
好在,建忠的工作能力強,創業也順利,不僅賺得比當上班族時多,時間也更自由了。
在他看來,若是不想丁克,那麼就要早點生孩子。
而且比起看自己賺了多少錢,再考慮要不要養孩子,不如積極尋找方向與出路,儘量多的讓自己獲得更多資源。
曾有人問過他們,明明兩個人只生1-2個孩子,日子會過得比現在輕鬆、富足很多。
可是現在,因為家裡的五個孩子,他們不僅活得辛苦,每天還要等孩子們都睡著後,才能放鬆一小會兒,掏掏耳朵、聊聊天,享受難得的清閒與安靜。
每當對著鏡子,看著頭頂的白髮和臉上的皺紋時,他們會感到後悔嗎?
而這個問題的答案,也許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