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女醫生身患殘障,丈夫背著她給村民看病,她治病救人的背後離不開這個男人

女醫生身患殘障,丈夫背著她給村民看病,她治病救人的背後離不開這個男人
2021/12/17
2021/12/17

人生沒有弱者,同情和眼淚證明不了你自己

1969年8月,周月華出生在大陸重慶市北碚區一個普通家庭,家裡有三個孩子,她排行老大。

8個月大時,她被醫生確診為小兒麻痹後遺症,左腿殘障。

一張命運的診斷書,令周月華在縣中學任語文老師的父親,和在村裡做會計的母親,徹夜難眠。

幾天後,為了女兒,父母選擇了向命運讓步:

父親主動申請從縣中學調到鎮中學任教;母親則放棄了加班,將做不完的工作悉數拿回家,撿空再做。

年歲稍長一點時,知識淵博的父親,便借著回家的空閒,開始給她講故事。

扶危濟困、嫉惡如仇的魯智深,俠肝義膽、脾氣火爆的李逵,足智多謀、神機妙算的吳用,為人正直、好抱打不平的石秀......

這些記錄在《三國演義》和《水滸傳》裡的經典故事,在父親反復的講解中,被周月華深深的記在了腦子裡。

認字讀書後,周月華漸漸迷上了父親收藏的各種書籍。每逢父親回家,就纏著父親和她一起閱讀。

這些書籍,奠定了周月華人生最初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人生不分貴賤,能幫助別人,就是美德。

因為父親教書,回家次數有限。家裡的農活和家務便全部落在了母親一個人的肩上。

白天下地耕種、喂豬養牛,晚上兼職村裡的會計工作,得空時還跟村裡的赤腳醫生學習打針,諮詢用藥。

為了盡可能地照顧好三個孩子,母親總是比父親更加的拼命。

有一次半夜,又困又累的周月華幫媽媽切草藥,一不小心,刀切在了左手的食指上,頓時鮮血淋漓。

疼的渾身直冒冷汗的周月華,實在忍不住痛叫了一聲。

正在給村裡計算帳目的母親聞聲跑過來,趕緊從火爐下抓了一把爐灰給她敷在手指上,然後又給她做了簡單的包紮。

周月華問母親:「沒有藥嗎?」母親告訴她,她們住的村子實在太偏遠了,很多藥根本到不了!

這件事過後,年少的周月華細心地觀察了母親在村裡的工作:

除了兼職會計,因為跟赤腳醫生學習過,母親還兼著鄉里的醫藥發放工作。村裡若有人病了,就來她家諮詢買藥。

因為缺醫少藥,大部分時候,村裡人都是拖著病體前來,又因無藥可拿而怏怏離去。

耳濡目染的成長環境,讓年少懂事的周月華心中有了夢想:

長大了一定要去學醫,要用學會的醫術幫媽媽分擔工作,也幫助村子裡生病的人恢復健康。

12歲那年,因左腿殘障,一直被公辦學校拒絕接收的周月華,在父母的支持和鼓勵下,鼓足勇氣去當地的衛生學校求學。

招生辦的老師委婉地告訴她,學校只招正常學生,殘障人不在招生計畫內,讓她再找找別的機會。

但品性執拗的周月華不肯輕易放棄。

為了能報上名,她拄著拐杖,每天都一顛一跛的獨自去衛校,蹲守在招生辦門口。

堅持了整整一周之後,負責招生的老師被她渴望讀書的精神感動,破格給了她一個入校學習的名額。

報完名回到家,父母和兩個弟弟簇擁著她,一家人為來之不易的機會,喜極而泣。

正式入學前,父親要她記住一句話:

你和正常人一樣,大膽地邁出第一步,人生沒有弱者,同情和眼淚證明不了你自己。

周月華所在的山村

力克·胡哲的父親曾在《接納人生的不完美》一書中說:「如果父母能找到力量和勇氣克服重重困難,那麼孩子也同樣能。」

父親的激勵,給了年僅12歲的周月華,無窮的力量。

入學後,周月華從未因腿腳不方便,在學習上申請特殊照顧待遇。相反,為了追趕學習和實驗的進度,她比任何其他同學都更勤奮。

別人做一次實驗就基本掌握的知識,她要反復做了五六遍,直到熟練地記住每一個環節的操作流程。

別人聽一次課就能記下來的筆記,她常常要在課下麻煩老師把重難點重複好幾次,直到圈記住所有要點。

「別人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別人不能做到的,我也要做到。」

周月華在這樣頑強的信念支撐下,迎著別人異樣的各種目光,很快在寒來暑往的三年裡,過完了衛校的求學生活。

然而優異出色的畢業成績,非但沒有給她刻苦勤奮的人生帶來新的喜悅。

現實正好相反,當周月華懷著滿腔的熱情,和同學一起去尋找衛生工作崗位時,一個冰冷的聲音,將正值青春年華的她,打入了人間的煉獄。

張海迪的微笑,成為她不向命運低頭的信仰

80年代,殘障人的楷模張海迪的故事,經媒體報導後,不僅很快傳遍大江南北,還引起了當時人們的各種熱議。

自強、求知、熱心的張海迪坐在輪椅上,微笑著向全世界說出的名言:

「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來。忍受了痛苦,你才能去創造生活。」

這句話曾鼓舞過無數的人,向著生命的困境勇敢出發。

剛剛從衛校畢業的周月華,就是其中之一。

年輕時候的張海迪

那時改革開放的春風雖已吹向神州各地,但畢業生找工作還沒有進入市場化。等著被分配工作,幾乎是那時候所有畢業生,能改變人生命運的主流金鑰匙。

年少懵懂的周月華,那時還不諳世事。

聽從班主任的安排,回家安靜地等待了兩年被分配的消息。兩年裡,班裡其他同學都陸陸續續地接到了分配通知。

唯獨她,像是被遺忘了似的,什麼都沒收到。心有不安的父母,提醒她去學校問一問。

周月華拖著殘障的左腿,一顛一跛地問遍了學校就業辦的老師,還按著老師的指引,去了當時的勞動局。

最後得到一個毫無溫度、又無情至極地回復:

好多好手好腳的畢業生還沒地方分配呢,你一個殘障人,還想找份工作,沒門!

老話說,再頑強的意志力,在殘酷冰冷的現實面前,都矮三分身段。

被真相打擊到的周月華,被盛氣淩人的回懟,氣得坐在門口的臺階上痛哭流涕:

「我只是左腿不方便行走而已,又不是幹不動活兒,為什麼就不能有一份工作呢?」

然而,痛哭和眼淚並不能證明自己。到底能不能憑本事找到一份工作,還是得試一試。

將實情告訴父母後,周月華拄著拐杖,用了一年多的時間,一家一家艱難地尋遍了縣上和鎮上大大小小所有的醫院和診所,但沒有一扇門,願意為她打開。

所有的拒絕理由都一模一樣:我們不接收殘障人!

絕望地回家後,周月華平生第一次對人生陷入了深深的質疑:

原來再健康的心靈,也掩蓋不了身體原本的殘障;原來天下如此之大,拼盡全力,竟換不來一張平等謀生工作的桌子。

周月華很不甘心,卻又找不到可以突出困境的方法。

直到有一天,正在村頭髮愁的周月華,聽到幾位鄉親說,步行了好幾個小時,才終于在鎮上的醫院看上了病,走回來又花去好幾個小時。

這個偶然的見聞,讓時年愁腸百結的周月華,忽然有了想法。幾番深思熟慮後,她鼓足勇氣,告訴了父母自己的想法:

「我想開個鄉村診所,就在咱家。行嗎?」

開診所需要門面房,還需要裝修和進貨的資金,這些都是數目不小的經濟開支,家裡能承擔得住嗎?

而且這條路,女兒能走多遠?將來結婚出嫁了,又怎麼辦?

父母沒有馬上答應周月華,而是告訴她要好好考慮和商量一下。

幾個月後,經過多方打聽和籌措,周月華的父母決定,無論結果如何,都要給女兒一次實現夢想的機會。

他們把自建樓的一樓所有三個房間都騰空,交給女兒開診所。

接著,媽媽將家裡僅有的600元儲蓄金交到周月華手中,並對她說:「這,就算是爸媽給你的一份嫁妝吧,踏踏實實幹。」

父母的支持和信任,令周月華幾度熱淚盈眶。

她們所在的河西村在半山腰,那時的路基本都是塵土飛揚的土路,非常不好走。

為了採購足夠多的藥品,周月華將父母給的600元錢全部拿出來,又添上了自己平時省吃儉用存下來的200元錢。

帶著兩個弟弟,花了大半年的時間,用小竹筐一筐一筐地背回了所有採購到的藥品。

然後姐弟仨又花去幾個月的時間,一次次翻山越嶺,採購背回了必要的裝修器材,把一樓唯一的一間堂屋,一門一窗地整修出來,最後在門口掛上了一塊醒目的白色招牌:

大陸重慶市北碚區柳蔭鎮西河村衛生室。

周月華開辦的鄉村診所

那一年,是1990年,周月華剛滿21歲。

診所正式開張幾個月後,如願當上鄉村醫生的周月華,在出診的泥濘山路上,經歷了無數次的跌倒又爬起後,才真正領悟了偶像張海迪的那句名言:

忍受了痛苦,你才能去創造生活。

一年後,周月華在苦難重重的行醫路上,迎來了人生第一個高光的甘甜時刻。

背你一輩子,我無怨無悔,永遠都不會放棄

1991年,在一條出診的村邊小道上,周月華正挎著藥箱,拄著拐杖吃力地前行。迎面碰上一個衣著樸素,身上挎著一堆包裹的小夥子。

兩個人相遇又很快錯過的瞬間,小夥子失神了。以至于周月華一顛一跛地都走過去好半天了,他還沒回過神來。

幾周後,這個回鄉探親的小夥子打聽到了周月華的詳細情況。便托了媒人,一起到周月華家提親。

他告訴周月華,自己叫艾起,家住大陸重慶渝北,想和姑娘真心真意的互相了解,談一場戀愛,然後結婚。

周月華嚴肅又認真地對艾起說:「你看好了,我的左腿殘障。要結婚的話,你要背我一輩子的,你考慮清楚。」

艾起回答她:「我知道,來之前打聽過你的故事了,我能來,就說明我已經考慮得很清楚了。」

林徽因說:「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心甘情願,總是能夠變得簡單。」

帶著坦誠和真摯,兩個人確定戀愛關係後,樸實憨厚的艾起,從此就真的無怨無悔地背起了周月華。

幾個月的交往後,周月華背著藥箱,拄著拐杖在山間行走出診的的艱苦,和她身上散發出來的頑強生命力,深深地觸動了艾起的內心。

他決心出去掙更多的錢回來,娶這個自強又樂觀的姑娘做人生的伴侶。

1994年,癡癡地相戀三年後,周月華答應了艾起的求婚:

背你一輩子,我無怨無悔,永遠都不會放棄。

不久,倆人在父母的見證下,註冊登記結婚。

婚後,為了支持妻子的鄉村醫生工作,艾起辭了外面的工作,與岳父母一家商量,將家搬到了診所。

此後整整20年,只要接到出診,艾起便背著妻子爬山越嶺,去村民家裡應診,極少抱怨。

丈夫艾起背著妻子周月華去給村民看病

起初,周月華出診的整個西河村,大概有1000多人。

有時碰到村民多人來看病,周月華便忙碌得連飯都吃不上一口。為此,不會做飯的艾起,自覺地快速學會了做飯。

1998年,一天夜裡的淩晨三點多,診所的門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敲得猛響。

才剛收拾完診所回來睡下的艾起,爬起來開了門才知道,原來是村民楊光照的兒媳臨產了,需要接生。

隨丈夫同時起身的周月華,快速準備好藥箱後,夫婦倆就出發了。

情急之下,夫妻倆,誰都顧不上細想床上還有一個熟睡的兒子,火爐上還悶著一壺開水。

去往楊家的山路非常陡,非常曲折,他們借著微弱的手電筒光,深一腳淺一腳地趕過去,忙完接生,又馬不停蹄地去了村民楊老大家裡,接了楊老大父親的哮喘急診。

一切處置妥當,夫妻倆才拖著疲憊的身軀往家趕。

一個多小時的艱難跋涉後,兩個人在離家近500米的地方,聽到了兒子淒厲的哭喊聲,夫婦倆這才後知後覺的想起獨自睡在床上的兒子。

卻不想,一進門就看見了兒子被爐子上的開水,燙傷右臂的慘痛情形。

20年後,已經長大成人的兒子艾煜皓,仍然對那一夜記憶猶新。因為右臂上至今仍留有兩塊不小的傷疤。

幾年後,村裡開始修路。再後來,村民開始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原先糟糕的行醫條件,一下子有了很大的進步。

周月華的工作,除了日常的巡診,每個月又增加了去鎮醫院報送帳目和診療明細。

妻子的工作增多了,日子也更瑣碎更辛苦了,艾起覺得自己肩上的責任也更大了。

一條路,一個藥箱,兩個人,31年與命運較量的職業突圍生涯,還能走多久,周月華和丈夫自己也都不知道。

但他們堅信,只要時間不老,自強的人生便無可預估。

2021年,已經參加完第二次中醫藥師考試的艾起,在兒子的建議下,正計畫籌措在妻子的診所旁邊,增開一家中西醫藥店。

他說,等中醫藥師證書考下來,就和妻子搭伴,在藥店裡坐診繼續陪伴她。

如今,他們23歲的兒子,也已經成家。

懂事的小夥子說:

小的時候,覺得媽媽是個不合格的媽媽,

有時候甚至覺得她是個只管別人、不管兒子的壞媽媽。

現在長大了,學會了換位思考,才終于理解媽媽。

往後餘生,爸爸背不動媽媽了,我就背著媽媽繼續行醫出診。

餘生是個什麼樣子,其實我們誰都說不準。

但周月華夫婦,在人生突圍的路上,卻用青春、淚水和汗水,為我們扎扎實實地譜寫了一曲最平凡、最動人的奮鬥之歌——《怒放的生命》。

不遠的未來,或許這對平凡可敬的夫婦,還會如願地再次譜出人生新曲:

一起搭伴,攜手行醫,共同經營診所和藥店。

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他們新的續曲。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