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物質享受,能從生活中獲得快樂嗎?香港一名高學歷「野人」莫皓光喜愛大自然活動,他從名校畢業後就決定放棄城市生活,搬到村屋、種田當農夫,從此與大自然相處。他和太太、兒子過著儉樸的生活,13年來沒有買過一件新衣服,支持環保的他常購買即將到期或剛過期的食品,自給自足,家庭每月開銷僅港幣2000元(約新台幣7200元)
莫皓光畢業於香港大學教育系,並擁有香港浸會大學碩士學位。畢業後,他卻沒有在城市中從事體面的工作,而是隱居郊外,選擇當一名農夫,和太太、兒子一起,過著貼近自然的簡樸生活。「身邊好多朋友在城市工作了大半輩子,都想歸隱田園,我覺得他們很傻,既然田園生活那麼好,為什麼不一開始就過呢?」
讓莫皓光過上「野人」生活的原因,是16歲那年,他在電視上看到一則新聞: 香港的垃圾填埋場將很快飽和,再也堆不了城市產生的垃圾了!
他當時很震驚,覺得自己也是罪魁禍首之一。漸漸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於是開始嘗試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
2004年從香港大學教育學系畢業之後,他沒有像其他同學那樣去學校當老師,而是選擇搬到郊外,成為了一個環保組織的自然活動導師,和社會上不同的人,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想法,帶他們感受和體驗大自然。
莫皓光現在月收入一萬元(約新台幣36000元),在香港,這個收入水準的確不高。但對於他來說,一萬元已經足夠。事實上,一家人的開支,不算房租的話,每個月也就2000元左右(約新台幣7200元)。簡樸生活對於他來說,不僅是要降低自己的欲望,更重要的是儘量不要問大自然去索取。其實用很少的錢,也可以過得很開心。
01衣食住行樣樣省
衣:穿二手衣服
十幾年來沒買過新衣服,穿的都是別人不要的二手衣服,或者是公司、學校機構丟棄的一些新衣服。這個是他覺得最環保、最簡樸的一個生活習慣。
食:一家人都吃素
他們一家三口都吃素。家旁邊有一塊小農田,他們就在田裡種菜。基本上每天有一兩頓會從田裡拿這些食材來煮。
需要去外面採購食材的時候,他和太太會特別留意食物的保質日期,但跟普通人不太一樣的是,他們反而會購買一些快要到期、甚至是過期一兩天的產品。因為這些食物如果他們不吃,就很有可能成為垃圾,非常浪費。很多過期一兩天的食物其實都還能吃,只是不是最佳狀態。
△莫皓光用撿來的材料製作傢俱 住:自製生活用品
家裡沒有電視、沒有空調,所以一個月的電費只有30元左右(約新台幣108元)。傢俱九成都是二手的,剩下一成則是他自己撿材料回來做的,譬如家裡的木櫃、書架、煮飯的灶頭等等。為了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他們不使用洗潔精、洗髮水、沐浴露這類化學產品,清潔方面主要是用清水
△莫皓光一家的小屋 行:步行、騎車或坐巴士
莫皓光工作的地方離住處很近,一般都是步行或者騎車去上班。如果要外出,他一般會坐巴士。
住在郊外當然沒有城市那麼方便,曾經有朋友建議他買車,但生產一台車耗用的資源是很大的,使用它還要不斷耗油。香港有那麼完善的交通網絡,其實坐公共交通已經很好了。因為一家人消費低,他就不需要賺那麼多錢,每週只工作三天,有更多的時間可以陪伴太太和孩子。
0 2 大自然裡找材料送禮物 追到志同道合的太太
2003年,他和太太阿牛在一個環保課程上認識了。他們是同班同學,當時一起去登山、露營,接觸什麼是環保生活、綠色生活。那個課程除了改變了莫皓光,也改變了他太太。對簡單自然的生活方式的嚮往,讓他們漸漸走在了一起。
兩個人都是不太喜歡物質的人,所以談戀愛時才更加需要費心思去想,送什麼東西給對方,如何去讓她開心。於是莫皓光常常嘗試在大自然裡找一些材料,製造驚喜送給她。
△年輕時的莫皓光和阿牛
0 3 環保又接地氣的婚禮 只花2萬塊搞定
2012年,他們結婚了。為了貫徹環保自然的信念,又要有婚禮的喜悅和浪漫,他們費了一番心思。
他們一共花了2萬元(約新台幣72000元),辦了一場還算大型的婚禮,有300多個親朋好友出席。
婚禮在室外舉行,他們租了一所村校作為場地。選下午的時間,是因為不需要燈光,也不需要空調。白天有陽光,明亮一點,也開心一點。場地佈置,都是儘量就地取材:用樹葉、花瓣等等,非常簡單。
結婚當日沒有迎親車隊,莫皓光和親友一起坐巴士,去阿牛家接親。他穿了一套借來的中山裝作為禮服,太太的婚紗也很簡單,是由朋友用白布編織後送給她的。
△婚禮上的素食糕點
婚禮上的十幾道素菜,都是他找朋友做的,所有的賓客都自備餐具來參加婚禮。
朋友送的賀禮也很綠色:種菜的朋友送了幾棵蔬菜,有朋友送了有機米,也有些做了手工皂,總之有很多不同的創意禮物。
△莫皓光與阿牛用草編織的結婚對戒
他們用草編織了對戒,在婚禮上完成了交換儀式。第二天再把這雙對戒埋到泥土裡,讓它們回歸了大自然。
0 4 每月100元(約新台幣360元) 養小孩不讓兒子活在別人的期望中
2016年,他們有了自己的小孩「麥皮」,現在已經兩歲多了。
△野人和阿牛的兒子「麥皮」
養小孩要多少錢?莫皓光說,小孩出生了之後,每個月只多了一兩百元,一年也就多花一千多元(約新台幣4000元左右)。
麥皮的玩具,大部分都是別人不要的、或者送的,還有一些是和朋友交換的。其實,到底什麼是新玩具?莫皓光認為,對孩子來說,第一次接觸的就是新的。所以,麥皮從出生到現在都沒有買過全新的玩具。
還有一些玩具,是他自己做給麥皮的。他把平時推貨物的一輛手推車,改裝成為麥皮的「嬰兒車」。前面有麥皮的專屬座位,後面用來裝貨。兒子現在很開心,這種開心是源自於他可以參與到大人的生活中。他會一起去摘青菜、做麵包、上螺絲釘、鏟沙子。雖然和小孩一起工作會減慢效率,他有時候也會調皮搗蛋,但莫皓光覺得都沒有問題。不能以成年人的效果去要求他,麥皮開心最重要。
再過大半年,麥皮就要上幼稚園了。當他開始接觸小孩的時候,同學之間的攀比心態,遲早都會出現。
「我想父母要做的,不是要給到小孩最豐富的物質,讓他在和別人比較時更有優勢,而是要教育小孩如何去面對每個人的不同。」
麥皮的真名叫莫期,取這個名字,就是希望他長大後不要一直活在別人的期望裡,做一個有主見的人,能找到自己的快樂。
莫皓光也常鼓勵年輕人多看香港的山水,開闊視野,並培養獨立與多方角度的思考,鼓起勇氣,實踐充實的生活。他的朋友也在城市裡工作大半輩子,都想歸隱田園,好像在兜圈子,「過簡單的生活,需要用的錢很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關鍵就是調整自己的心態。我們的快樂不來自物質。當你明白到,原來有吃的東西已經很開心、有瓦遮頭就已經滿足的時候,你的人生就很快樂了。」最重要的是,是否願意鼓起勇氣踏出突破的第一步。